“你一生可以拍很多电影,但是你一生只有一次奥运会。”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再一次惊艳了全世界。
总导演张艺谋说道:
“作为一个创作者,我对自己其实要求很严格,通常不会给自己打出特别高的分。但我要给我们的团队,要给整场开幕式的呈现打100分。”
1990年7月邓小平来到新建成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你们对申办奥运会下决心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
由此,中国的申奥之路正式开始。
这一筹就是五年,在经历两次落选,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点08分,
终于在屏幕前听到了“北京”的名字。
所有人激动地抱在一起,欢呼、雀跃。
与此同时,张艺谋也迎来了自己最辛苦的几年。
01 靠实力竞选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
《北京8分钟》让张艺谋团队迎来了一阵骂名。
群众给领导的来信上写着:
“千万不能再让他当总导演了。”
其实张艺谋有很多次机会去解释。
受到雅典主办方的阻挠,
设备不让进场,舞台严重限制表演,
原本的设计只能进行临时的调整。
团队觉得很委屈,但张艺谋还是把责任全揽在了自己的身上,
不仅选择了沉默,还陷入了反思之中。
他只觉得自己辜负了所有国人的期待。
但对于张艺谋来说还有一项更加艰巨的任务,
长达四小时的开幕式正在筹备导演,
这件事对于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的中国来说无疑意义重大。
当时的张艺谋已经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他并不需要这个机会来展现自己的才能。
执导奥运会就是一个注,
稍有不慎便立马会被万人唾弃,遗臭万年。
可张艺谋不想放弃这次机会,
“你一生可以拍很多电影,但是你一生只有一次奥运会。”
2005年3月5日,奥组委在210套方案中选拔出13套入围第一轮的创意阐述。
这13个团队各有各的特色,进入了最后的角逐。
每一套设计方案都精巧绝伦,实力不容小视。
导演李安想把鸟巢设计成全方面的立体影像屏幕,
在他的团队中有一位大咖米歇尔,
曾经担任过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制作。
他们的设计在当时传统文化创意方面拿到了最高分,
是当时选拔中非常被看好的团队。
中央电视台国家歌舞团和北奥公司一起邀请来了“奥运会开幕式大师”勃琪,
他曾经在两届奥运会、一届冬奥会中担任总导演和制作人,
可以说对于奥运会的设计他的团队有着丰富的经验。
对于有过一次失败经历的张艺谋来说,
他的团队想要脱颖而出实在是难上加上。
张艺谋找到美国杰克摩顿公司组建了联合团队,
这个公司刚刚承担过雅典奥运会开闭式的制作,
他们给了张艺谋不少有用的建议。
很快就到了审核的阶段,
会议上的讨论很激烈。
张艺谋拿来团队制定的中英两测的创意方案正本,
对奥组委考察的22个项目都有着十分详细的陈述,
甚至针对上次失误,他还准备了应急预案,
可谓是十分周全。
但还是有几个人直接明确立场,选择不支持张艺谋。
会议结束后,张艺谋坐进了贴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办公室里。
最终,他的团队以各项目平均分最高分的成绩突围。
那天他意味深长地对着镜头说:
“如果砸了,那就是人生最低点。”
02 靠坚持撑下去
2006年4月16日,
北京奥组委正式聘请张艺谋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
那天,张艺谋拿着聘书感觉沉甸甸的,
聘书如同军令状,对他来说这是一份责任。
一个四小时的开幕式,却有全球70亿的人在观看。
当时准备开幕式的团队都是重新组建的,
奥组委结合了当时参与竞标的13个团队的一部分,
可谓是卧虎藏龙。
所有人几乎都是第一次接触,
摆在张艺谋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他如何组织好成员之间的合作。
那时候张艺谋还在拍《满城尽带黄金甲》,
导演组电影、开幕式两边都要兼顾。
从浙江横店再到重庆武隆,
他们开启了一段随时随地工作的状态。
那时候张艺谋每天早上六点准时起床,
布置好一天电影中所有的拍摄任务。
10点又开始准备和奥运会开幕式的工作人员开一次会,
中午等到所有人都去休息的时候,
他还要继续自己的工作。
只要不需要他现场盯着拍摄的时候,
他就和团队其他人坐在一起聊开幕式的创意,
有时候一聊就是几十个小时。
那时候不管是年轻的演员还是一些有资历的人,
都十分佩服张艺谋对于工作充足的精力,
那一年他已经56岁了。
他抓紧了电影的拍摄,全身心地投入到开幕式的筹备中。
在他的带领下,经过长时间的相处,
团队初期磨合阶段算是平稳地度过了。
可这只是奥运会开幕式筹办工作的一小步。
奥组委要求奥运会要集思广益,多听取群众的意见。
在后面的会议上,总能看到一些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众,
虽然大家都提取了不少建议,
但却没有一个可以真正的落实的。
“总导演”的称号看似威风,
可肩上的担子却比这个称呼更加沉重。
那段时间,张艺谋经常愁的睡不着觉,
他的名字第一次与国家紧紧相连,
最终的方案越拖越久,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团队开会开到麻木,
三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团队大大小小开了两千次的会议,
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歇。
那时候张艺谋提出了“活字印刷”的表演,
让6000个人一起举着牌子出场。
可这个方案却遭到了陈丹青的反驳。
“上面谁知道举上去怎么样啊,很难协调六千多人,你要真能做出来,我地上爬。”
一个个提议提出然后紧接着被否决,
团队中的所有人都很着急。
举办场地“鸟巢”已经开始施工,
这也意味着离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日子越来越近。
2006年9月,导演组向奥组委进行了工作的汇报,
领导们十分满意他们的提议,
可只有张艺谋自己清楚,这离最终方案还相差甚远。
如何把策划的亮点展现给观众是一大难题,
不管是谁的策划都几乎会遭到其他团队成员的否决,
“总导演”张艺谋也不意外,
但是他从来不恼火,而是在努力地“想办法”。
从那刻起他不在是一名导演、艺术家,
而是国家大型舞台项目的负责人。
他不仅要考虑艺术的鉴赏力,
而且还要想到团队是否有能力把想法变为现实。
服装、演员、舞台的设计都是他要考虑的,
一年多反反复复的开会、讨论、钻研最终他们终于有了一套完整的创意方案。
03 靠脑子吃饭
团队最初的方案决定采用“四大发明”,
这算的上是中国享誉世界的标签了吧?
可最终领导却把这个方案否决掉了,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岂能只用一个四大发明所概况。
所有人一下子陷入了绝望之中,
那时已经是2007年的三月份,
离奥运会开始仅仅剩下了一年零五个月。
那天,平时工作到两三点的张艺谋早早的离开了,
从他的背影中可以看出,
他多份无奈与无所适从。
时间所剩无几,一年多以后他就要给世界一份满意的答卷,
而现在他连题目都没有想好...
团队里有人劝他:
“这不是我们创意的失误,是我们汇报的失误,我们并没有把整体的创意全部讲出来。”
可张艺谋没有管那么多,
他调整了几天,决定重整旗鼓。
张艺谋喊来了团队的成员,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一段话:
“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都年轻化,很多都是硕士士学历,也都见多识广,可以说,他们比很多普通观众的鉴赏能力都要高很多。不要把他们看作领导,要把他们看作第一批优质观众。如果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方案有问题,那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先反思自己。”
他没有怪罪任何人,
而是告诉团队要正视别人的意见。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你必须在妥协中求生存。”
这时候张艺谋已经没有第二个一年,
他必须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拿出一套新的方案,
一套让人看完感到“震惊”的方案。
经过创意组多次的讨论,
张艺谋终于想到了一套独特的表述------画卷。
“整个演出分两部分,历史部分,是一副古老的画卷打开;当代的部分,就这个画卷继续打开、延展,今天的时代更加的宽广。”
既可以展现中国文化的大精深,
并且画卷也是中国古代记载历史的重要载体。
这次的提案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与肯定。
可光有个画卷还是不够,
如何在一开始几分钟就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才是最关键的。
许多人提议用鼓,几千人一起敲,
那场面一定十分震撼。
可这遭到了张艺谋的反对,
他直接拿出自己作品中的情节,形容用鼓简直是“又乱又土”。
后来又有人提出建议,
却没有一个可以让所有人都满意。
最后,张艺谋想到了“缶”,
“击缶而歌”一定不错。
可这东西早已经失传了,如果想演还给自制。
他们赶紧联系到了制作方,
测试了二十六次大的试验,听了近百种声音,
他们终于挑出了自己心仪的“缶”声。
初步决策就这样完成了。
04 靠眼泪温情
“击缶而歌”节目时长六分钟,
开幕式表演要一个半小时,
放在团队的又一大难题,
这到底需要多少个节目才能圆满的结束?
张艺谋只能自己硬逼自己一把,
他们开始没日没夜的工作,把节目一个又一个的硬想出来。
《大秦古韵》是一场皮影戏,
每个皮影身长五米多,重达两百多斤,
一个皮影需要两名战士扛着进行表演,
可一想到要上奥运会开幕式,
战士们也不喊疼也不喊累,硬坚持了一年多。
可开幕式仅仅剩十几天时间,
皮影的灯光出现了问题。
张艺谋决定临时裁掉整个节目,
战士们一年的付出全部徒劳无功。
那天所有战士如往常一样来到训练场,
可等到下午两三点都没有人来组织他们,
张艺谋不忍心把事实告诉战士们,
但他没有办法,作为总导演他不能让奥运会出现一点差错。
副导演张卫东找到他,
“我肯定保证能把它弄好,那种气势,有没有一点可能?”
事后张卫东回忆称甚至都想自己出钱解决这个问题。
可没人能担得起道具失误的责任。
张艺谋说:“张卫东带着他的团队找到我,恳求我保留这个节目,我都不想跟他们多说,不是我不耐烦,是我不敢往下说,是我不敢面对他们这些编导。哭成一片啊,没有办法接受,但是还是大局。”
战士们难过归难过,
却没有一个人是埋怨他们的,
而是把节目被取消的原因全部揽在了自己的身上,
战士们理解导演们的心。
张卫东心里难受,他为这些战士感到不甘。
“别了战士们都把我给撕了,你把我们累成这样,新仇旧恨全部都上来了,抗在肩上全是两百多斤的东西,两人扛着,还往下拉拽,后背全割烂了...”
虽然是调侃的语气,可张卫东的眼睛里却泛起了泪光。
张艺谋实在不忍心,思考了许久,
他决定临时加上了一个节目。
他在演出中加入了一些樵夫,
让所有皮影演员全部出现在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
这里面饱含了张艺谋全部的歉意。
“我们一定能够完成任务,只要他让我们上,我们就给他们一个惊喜!”
05 靠精彩绽放
2008年8月8日晚,鸟巢里。
北京国家体育场内虚无空位,
场馆内9万多名观众仿佛一条红色的长河。
一切准备就绪,张艺谋的内心激动又带有一些紧张。
一阵阵“缶”声响彻了整个体育场内,
一群身穿黄色长袍的人整齐的敲打着属于春秋时期的打击乐器。
随后舞台上展现出一个个巨大的数字,
3、2、1...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正式拉开帷幕。
2008个青年异口同声地吟诵着《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随后天空中29个由数码点火的巨大脚印从永定门走到天安们广场最终来到鸟巢的上空,
这象征着北京第二十九届奥运会。
“活字”是整个开幕式最有难度的节目之一,
他需要上百名演员组成一个方阵,
整齐的升降起落。
战士们整齐的表演就仿佛电子屏幕一般,
现场展示了“和”字的演变过程。
随后由人扮演孔子三千弟子正式登场,
他们的步伐整齐如一,
和“活字印刷”一起展示什么叫做中国汉字和中国思想。
现场的表演规模十分震撼,
当时陈丹青说这个节目如果可以做成就在地上爬,
正好验证了张艺谋的那句话“你爬定了!”。
《画卷》是演出中最具视觉冲击的节目,
这一展开,就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画卷的背后,又书写张艺谋执拗的坚持。
那时候定好节目后,
他觉得在舞台上安上LED灯,
所有人都劝阻他,因为这样的案例在之前的奥运会上并没有出现过。
可张艺谋却说:“别人不行,为什么我们不能做第一个?”
那时候有人建议他想一个《画卷》的本案,
张艺谋直接反驳:“用人推也得推过去。”
他一直坚持把这个节目保留下来。
开幕式中《戏曲》的部分,
一个个穿着金黄色麦穗般的樵夫冲上了台前,
四个提线木偶位居中央,樵夫们围在周围,
可谓是十分的精彩。
而这他们仅仅用了10几天时间就排练了出来。
最后中国代表团缓缓的走入场内,
姚明拉着汶川县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林浩的手,
在大地震中,年仅8岁的小林浩从废墟中背出了两名同学,
知道这件事后,张艺谋决定一定要让他来到开幕式的现场。
即使有人劝阻张艺谋也依然选择坚持,
他当机立断地说:
“拉也要拉进来,冲也要冲进来。”
副导演拉着小林浩一路小跑找到姚明。
看着小林浩上场这一幕,张艺谋的石头终于沉了下去。
23点55分,李宁脚踏祥云飞上400米半空,
奔跑在鸟巢顶上的画卷中,点燃了奥运的主火炬。
开幕式表演圆满的完成,
张艺谋舒了一口气,
他的努力与坚持终究没有白费。
06 他叫“张艺谋”
那天以后,全中国人民记住了北京,
记住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记住了开幕式上精彩绝伦的表演。
开幕式结束后,副导演张继刚曾感叹“天佑中华”,
其实在这背后不过是“事在人为”。
对此,张艺谋给出了六个字:幸运、挑战、责任。
他没觉得自己是多么无可替代,
在他的眼里这是他最为中国人,
作为中国导演,中国艺术家应尽的责任。
这场开幕式他仅仅可以得到50万的片酬,
远不及拍摄一部影片,
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张艺谋曾经说:“我一定要让全国观众满意。”
他果然不负众望交代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重任再一次交到了71岁的张艺谋手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从2008到今天,他经历了许多,
也有了几分老态,
但在国家需要他时他一定会站在前线,
为中国争光争荣,他留给我们的已足够精彩。
致敬张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