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显示,可逆性婴儿肝衰竭的发病机制与线粒体内一种酶MTU1的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这项突破性的发现有望为这一罕见小儿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进一步推动新药的研发。
可逆性婴儿肝衰竭是一种罕见而危险的疾病,以重度肝功能低下为主要症状,通常在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发病,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研究团队来自日本东北大学、熊本大学、筑波大学,他们通过对与可逆性婴儿肝衰竭相关的17种MTU1基因突变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这一疾病的分子水平发病机制。
研究人员通过将这17种MTU1基因突变导入正常细胞,培育出相应的变异型细胞,从而模拟疾病在细胞水平上的表现。他们发现,这些变异型细胞中,MTU1基因突变导致了线粒体tRNA硫化修饰酶的活性急剧下降,同时这种酶的合成量也明显减少。
研究人员认为,尽管变异MTU1基因合成的酶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保留了活性,但由于整体上活性和合成量的下降,使得这种酶无法高效地催化线粒体tRNA的硫化修饰。这导致线粒体内蛋白质翻译水平和能量代谢的降低,最终引发了可逆性婴儿肝衰竭。
这一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可逆性婴儿肝衰竭发病机制的理解,同时也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通过进一步研究MTU1基因突变对细胞功能的影响,科学家们或将能够开发出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法,为患有这一疾病的婴儿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