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账户到底有没有遇冷?这是一个大家热议的话题。
根据人社部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
可见,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后大部分人没有缴费,实缴率(缴费人数/开户人数)为31.4%。实缴者人均缴费为2316元,远没有达到参加人每年缴费上限12000元。根据规定,个人养老金“参加人可以按月、分次或者按年度缴费,缴费额度按自然年度累计”。也就是说,2022年度这些缴费人本来可以用足这12000元年额度,但选择了浅尝辄止。
更进一步,2021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8075万人,2022年数据尚未公布。即,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仅为职工养老保险的4.1%,缴费人数仅为职工养老保险的1.28%。那么,个人养老金账户还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呢?
应该说,个人养老金账户对需要缴纳个税的人是有吸引力的。相当于将现在较高的边际税率(最高达45%)置换为将来较低的税率(3%);而且投资还有收益,经济基本面稳健的话,几十年的复合收益率足以跑赢这3%的税率。
一个公开数据是:从2019年调整个税起征点为5000元,个人纳税人数下降为6512万。以这个数字计,实缴人数还不到1/10。看今年接下来还有多少人愿意开账户并实缴,这样就可以知道个人养老金大致能走多远,最终能覆盖多少人。当然,至少目前,个人养老金参保率不高是事实。
一些人已经将个人养老金参保率不高视为一个问题。2023年2月25日,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群表示,可以将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的部分资金转入养老金账户,“很多人的住房公积金如果不用,就一直趴在账上,每年是活期利率,损失是非常大的”“可以考虑把住房公积金往个人养老金的账户上移一移,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投资”。
网友对她的反应普遍火气比较大,诸如“明明可以直接抢,现在偏偏还要编个理由”“我想都取出来了,为什么转养老金”“慷别人的慨,真是大方”。这里面包含一些误解。
首先,她没有官方背景,只是一家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当然,她是为自己的公司及养老保险行业说话的,不是为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持有人说话的,发言肯定不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是我们理解这一表述的背景与前提。
其次,上述网友可能有一个误解,以为她主张个人住房公积金划入“养老金个人账户”。
个人养老金账户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常简称“养老个人账户”),虽然本质上都是个人财产,但法律上是两个分立的实体,前者本质上是个人自愿储蓄,一般退休后才能提取;后者本质上是个人强制储蓄,就是社保“大统筹、小账户”中的小账户,但目前存在大量空账,并没有做实,退休后每个月可领取账户总额的1/120。
个人住房公积金也是个人强制储蓄,但买房租房都可以提取,无需等到退休。显然,从个人权益的角度,一般没有人愿意把个人公积金转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无论是进入个人账户还是社会统筹,因为这会缩减自己对这部分财产的选择权与使用权。
那么,把公积金一部分转入个人养老金账户,是个好主意吗?
如果这种转入基于个人自愿,其实也没有问题。确实,目前个人公积金账户利率低。如果有人已经买了房,也暂时不想再买房,公积金账户上又躺着不少钱,他可能会愿意把公积金放到个人养老金账户上,以获取更高的收益率。
但是,这位女士显然不是主张给个人自由选择权的,而是主张强制一律加入的。
媒体报道,“在养老金自动加入机制方面”,万群强调,“税优政策虽然对个人养老金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单纯依靠税优政策可能还不够,强制性政策对于提高养老金覆盖面和居民养老参与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看呐,把强制一律加入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养老金自动加入机制”,然后又羞答答地承认这是“强制性政策”。什么时候“自动”变成“强制”的异名了?
这种主张的实质,是希望借助权力,为自己所在的行业开辟无需努力争取客户就能躺赢的市场,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体面、正派的企业家与企业应该做的事情,是通过自己的产品与服务赢得客户,而不是游说权力给自己送上客户。
如果要求公积金的一部或全部强制一律加入个人养老账户,对个人权益的损害是巨大的:本来买房与租房就可以提取,强制一律加入个人养老账户后,退休后才可以提取,这是大大缩减了个人选择权。稳定的低利率+可早期提取Vs潜在的高收益同时也是高风险+只能退休后提取,我相信风险厌恶型的个体会选择前者,强迫他们接受后者当然是一种恶。
故而,所谓将公积金“自动”(强制)转为个人养老金的主张,本质上是金融利益集团造舆论,主要是为了影响政策,次要是为了影响大众认知,为自己的行业攫取垄断利益,每个公积金账户持有者都应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