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水平看酒瓶?什么企业拿劝酒当文化

日前,某网友发帖吐槽,称自己就职的公司经常举办“喝酒大赛”,甚至专门设置酒量排行榜让员工拼酒。由于实在受不了这般“酒文化”,她最终选择了离职。搜狗截图20230406183537.jpg

“能喝八两喝半斤,这样的同志不放心;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把逼酒视为企业文化,显然非常荒诞。虽然老话讲“无酒不成席”,聚会宴请时,自愿且适量小酌几杯也能烘托氛围,但无底线劝酒灌酒只会大煞风景,纯属害人害己。某些企业所谓文化中,敢举杯、敢干杯,就是对领导足够尊重,不喝酒、不敬酒,便是缺乏团队精神,哪怕是不胜酒力,或是酒精过敏,也难逃言语奚落。正如网友所质疑的,“成天喝得浑浑噩噩还怎么工作”,不看水平看酒瓶、不比能力比酒力,这样的企业恐怕也走到了尽头。

细究起来,职场劝酒之所以更加引人反感,很大程度在于是一场“权力的游戏”。与其说有些领导劝的是酒,倒不如说是一种“服从性测试”,推杯换盏间,暗中裹挟的是上级与下级、客户与乙方之间的利益流动,体现的则是高人一等的权势地位。而在礼节人情的绑架下,由于害怕遭遇职场霸凌、影响人际关系,“打工人”即便不想喝酒也只能开启“自虐模式”,甚至还不得不陪上笑脸。如此异化的“酒桌”早已没有文化的影子,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必须看到,劝酒灌酒早已不是单纯的职场“潜规则”,一旦越界就会涉嫌违法甚至犯罪。员工是否喝酒、同谁喝酒属于人身自由权利的范畴,用人单位无权干涉,而一旦醉酒者因饮酒过量致伤致亡,劝酒者也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这对各家企业公司来说也是一种提醒,即便“帮有帮规”,但企业文化绝非不受监管的“私域”,必须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运行。而就现实来看,从半强制的“自愿加班”,到无底线的“破冰活动”,令“打工人”身不由己的事又何止劝酒这一件。或明或暗的职场霸凌正侵蚀着劳动者的幸福指数,期待更多监管部门举起法治之剑,为劳动者撑腰,净化职场风气,为现代企业文化注入更多积极力量。

保护劳动者权益要靠法治监管、企业理念等各个方面的进步与保障。而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站出来,自觉抵制诸如劝酒逼酒等职场文化,相信不健康的潜规陋习也将逐渐失去土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