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对于华德福教育,一直很多讨论,有人觉得它重视身体和心灵的和谐发展,但也有人觉得它充满自然教育的神秘色彩,到底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呢?下文作者现居德国,其家人有在华德福就读的经历,因此有更多机会接触和观察华德福教育。在文章里,她以家人和自身的体验,写出了自己对于华德福教育的观察,总结其教育优势,同时也写出了自己不再选择华德福教育的理由,以供大家思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悠妈德国育儿(ID: yoyomadeguo)
文丨悠悠妈(现居德国) 编丨Lulu
开公号这么多年,后台经常有人要我写写多华德福的看法。我一直没写是有原因的,主要怕被人喷。我感觉华德福有一群特别忠实的信徒,甚至有点宗教意味了,不容许别人说任何不好的话。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么建议你立即关掉这篇文章,不喜勿喷。
华德福风格校舍
由于马克思(作者先生)和他妹妹都是从小读华德福长大的,他们在华德福读了13年书,难免我的文章里会时不时出现华德福的身影,这就让一部分读者觉得我是在为华德福打call。
其实,我也没有为华德福打call的意思,我只是在描述事实而已。华德福理念绝对有可取之处,但也有我觉得不够与时俱进的地方。
为了不误导大家,今天我还是来聊聊我和马克思对华德福的看法吧。
华德福风格校舍
几年前,有一位失联已久的熟人通过公号加了我的微信。她是我以前在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同学的妻子。因为她当时以配偶身份在沙特校园陪读,经常跟我们一起吃饭聚会,感觉和同学差不多。
刚加上微信的时候,我俩很开心。她看到我在德国,又在写育儿相关的文章,话题很快就转到我对华德福的看法上。
其实那时悠悠才两岁多,我对华德福并没有什么深入的看法,只是从婆婆和马克思那里听到一些只言片语。
我回她:“华德福感觉还不错啊,我婆婆非常喜欢华德福。我老公和他妹妹都在华德福从1年级读到13年级毕业。”
她问:“那你打算送悠悠去华德福幼儿园吗?”
我:“悠悠已经上了家门口的幼儿园了,华德福幼儿园离我们家太远,不考虑了。以后上小学倒是可能会送她去华德福。”
然后这位失联多年的熟人瞬间开始进入“教训”我的状态:“上小学才送华德福,你和孩子跟得上吗?”
我一脸懵逼:“为什么会跟不上?我每天也在学习育儿啊。我老公和他妹妹也是小学才上的华德福啊。”
她:“你了解华德福的理念吗?你知不知道要上华德福的话,不光是你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好准备!你要学习华德福的理念,从现在就开始。我们华德福幼儿园的家长早就开始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华德福家长了,你等孩子上小学才开始,已经跟不上了!”
我被她教训得一愣一愣的,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接着我又被她的消息轰炸,她给我发来她在国内华德福幼儿园的照片:
家长跟着老师一起学习演奏华德福乐器,做华德福手工,参与幼儿园的烹饪,烘焙蛋糕饼干点心等等……
总之家长参与度非常高。据她描述里面的家长都非常认可华德福的理念,大家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经常聚在一起进行华德福活动。
我当时心里已经不爽了,就回了一句:“我没有时间天天参与这么多,德国幼儿园也有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但一般都是自愿原则,有时间的家长可以去做志愿者。”
她“我跟你发的只是一小部分,如果你连这点时间都不愿意付出,那你就不配上华德福!”
我听了这话,我更加无语了。我辩解道:“小学上不上华德福我还不确定呢!我的娃才两岁……以后我会多考察几所不同的学校再做决定。”
她:“你背叛了你婆婆和老公!”
突然,我发现我被她拉黑了……
失联多年的人,加微信聊了20分钟,再次失联。
从那以后,我就对华德福有了一种奇怪的观感,我也不知道她这样的人是不是特例。总之,在华德福信徒面前不能随意质疑他们!
据我家马克思说,华德福的老师和家长里面确实存在这样的“狂热分子”,但是应该不算多。他在科隆就读的华德福学校老师都还算正常。
去年给悠悠选小学的时候,我们一开始确实是有考虑华德福的。我们报名了华德福的入学准备活动,这是为打算报名华德福的家长准备的活动。
一共有6场,安排在三个周末,每一场都会签到,持续几个小时。
只要缺席一次,就会失去报名名额。华德福用这种方式来考验家长,筛选出愿意为学校活动付出时间的家长。
其实华德福学校在德国并不多,每个城市只有一两所,招几十个人,自然会供不应求。一开始来参与这个入学准备活动的家长特别多。
6场活动我都去了,我是抱着了解的心态去的。参加完6场活动后,进入与学校一对一面谈环节,学校要面试家长与学生。
不过,他们关心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水平情况,而是家庭教育理念是否与华德福契合,还要考虑学生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学生是否能够融合在一起。最终挑选出适合的人组建班级。
很遗憾,我们最终选择直接放弃面试。因为参与完6场活动后,我已经在心里做出了决定。
为什么我没有选择华德福?
参加第2场活动的时候,是在某周六早上的8点钟,我和马克思一同前往。那天华德福学校给我们安排了学生汇演,所以我们把悠悠也一起带上了。头两个小时我们把悠悠放在华德福提供的托管处,先去听讲座。
把孩子留在托管处时,我问托管老师,需不需要留下我的手机号,有问题可以打电话给我。
谁知道老师说,按照约定时间来接孩子就可以了,不需要留手机号,因为在他们的华德福校园不允许使用手机。
我以前就听说过这类“抵触科技”的传闻,有点不太相信。直到自己亲身经历过,才知道是真的……
马克思对此也表示惊讶。虽然在他上学的那个年代,这种做法很正常。但是如今时代不同了,华德福居然一点都没改变。
华德福学校也比较排斥在教学中使用电子设备。德国公立小学现在普遍推行电子黑板,教室里有投影仪,也有电脑。
老师会教孩子使用电脑,在课堂上放纪录片看,圣诞节前一天还带着孩子们一起在教室看电影,平时布置的作业也有的是在APP中完成的。悠悠的班主任还在学校下午的托管班教授乐高编程课Lego Mindstorm。
这些华德福都没有啊。电脑课在华德福要等到至少初中甚至高中才会开始接触,编程就不用说了,大多没有,就算有也肯定不是华德福的强项。
现在是信息时代,人类都要进入元宇宙了,华德福却不让孩子接触电脑手机。虽然高年级的孩子也能接触,但我觉得太晚了。
对科技的敏感度是要从小浸润熏陶的,小时候不接触,长大了再学也会比别人慢半拍,难以抓住科技革命的风口。放眼望去那些科技大牛,哪一个不是小时候比别人更早接触电脑的?
因此,担心孩子将来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是我没有选择华德福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华德福学校对外语课程的重视。
在德国,文理中学的学生除了学英语外,还必须修第二外语。英语从小学开始,第二外语从5年级开始。
其实我觉得悠悠有德语、中文和英语三门语言就足够了,非要再选一门外语的话,我觉得学西班牙语或法语是比较有实用价值的。
但是德国华德福学校要求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两门外语,加上悠悠还要学中文,三门外语负担太重了,占据过多时间。
并且,华德福学校不知道为什么很重视俄语的学习,科隆及周边的两所华德福学校都要求学生必须学俄语。
在我看来,俄语没啥学习价值,我的孩子为什么要花大量时间去学一门将来用不上的语言呢?
所以,这是把我立即劝退的第二大原因。
华德福的优点
当然,华德福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的理念有很多我喜欢的地方,也是我认为值得公立学校借鉴的地方。
首先,华德福非常重视戏剧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就把戏剧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而且,学校会经常创造机会为孩子们提供表演的舞台。马克思就说他以前在学校很喜欢演戏剧。
大家不要小看戏剧,戏剧不仅仅是学表演而已。它是一种全方位的表达方式,是对人综合能力的培养,调动了语言、想象力、共情能力、合作、肢体和表情管理等等一系列能力,非常符合“全人教育”的理念。
我去参加的6场活动之一,就有戏剧老师向我们展示华德福的戏剧教学,以游戏的方式展开,非常专业又自然,一点不做作。
如果孩子天天能接受这么有趣的戏剧教育,我可以想象她的综合能力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以后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能优雅自如地应对。
音乐教育也是华德福的强项。我和一众家长也体验了华德福的音乐课,2个小时的时间,音乐老师把小学不同年级到中学的音乐教育内容都带着我们上了一遍,从节奏感游戏,到华德福特有的乐器,真的太有意思了!
马克思以前在华德福主修乐器是大提琴
不得不说华德福的音乐教育水平是相当高的,秒杀公立学校!华德福鼓励孩子学习乐器和艺术。音乐和艺术教育都在华德福理念中占据重要位置。
华德福还提倡与自然的联结。华德福校园一般建于森林之中,环境优雅,校园内有自己的有机花园,种植蔬菜水果,有些还会养殖家畜。
不管是园艺,木工、陶艺,还是照顾小动物,都是华德福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热爱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是华德福理念的根本立足。
华德福的校园都特别漂亮,你可以一眼看出它与普通学校的不同。
华德福的建筑是曲线的,就像大自然没有直线和直角一样,华德福的建筑看上去就像大自然的一部分,教学楼没有四四方方的角,教室的墙和天花板也不是规规矩矩的直线,连楼梯都是蜿蜒的不规则曲线,充满了自然的柔和之美。
注意看所有建筑都是不规则图形
华德福的玩具和教具也全部用自然材料制成,木头、棉布、石头、陶土、纱巾是华德福最爱的元素,连玩具的形状也都柔和如水。
以前每年12月份,我们都会带悠悠去逛华德福学校的圣诞集市,卖的都是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带有典型的华德福艺术特征,还可以顺便和华德福老师及学生家长聊一聊。
悠悠最喜欢玩的是在华德福的沙坑里面“寻宝”,用筛子从沙子里面筛出漂亮的小石头。
总之,华德福的理念之中有很多我喜欢的地方,它其实很适合慢热敏感,不喜欢竞争的孩子。如果它不那么排斥科技,不用学俄语的话,我真心觉得是不错的选择。
本文来自公众号:悠悠妈德国育儿(ID: yoyomadeguo)
作者:悠悠妈,在荷兰留学遇见爱情,在沙特读研感受异域风情,在爱尔兰工作一人扛过孕期,在德国养育两枚混血女娃,姐姐“悠悠”7岁,妹妹“然然”10个月,爸爸马克思是外表爷们、内心细腻的德国社会学家。分享中西合璧家庭的有趣人生和文化碰撞,深度洞察德国教育。代表作《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