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铁牛座落于黄河东岸的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852县道上。普救寺就在蒲州镇,而后延852县道向西2.3公里是大铁牛,再2公里是鸛雀楼。
1989年8月在古蒲州城西门遗址处挖掘出四个大铁牛、四个铁人以及其他辅助设施。为了保护和便于观赏,故将这些设施原地抬升12米并修筑平台,就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蒲津渡遗址和铁牛。
此碑后面就是黄河大铁牛及辅助设施
这个遗址在黄河的东岸,黄河西岸的陕西也有与遗址设施相对称的四个大铁牛及其辅助设施,只是目前尚未挖掘出而已。
蒲津渡的蒲津桥是一座浮桥,由几十条用四条铁链连接的,头逆水流方向,相隔一定距离相互平行放置在水面上的木船组成。四条铁链船头部尾部各两条与船连接,每根铁链的两端与东西两岸的大铁牛连接固定,以防止河面船只被湍急的河流冲走。
东西两岸各有四个大铁牛,各岸的大铁牛俩俩一组,每组俩牛,头尾隔俩米相随成一列,俩列分左右面向黄河,延河岸栽入各自的地基之中。每个大铁牛各有一个不同民族装饰的铁人立于牛头处,可能是看管驾驭铁牛之寓意。
从浮船上来的四根铁链,按船前后分为两组,每组铁链与东西两岸相对应的左右铁牛列相连接。每根铁链依据左右顺序,按串联方式缠绕固定在前后两牛各自后面的负载杠上。这样作是为了让前后俩牛均匀的承担来自铁链的拉力。
蒲津桥仿制品全景
面向蒲津桥的右侧铁牛
面向蒲津桥左侧的铁牛
以上四张照片是蒲津桥的仿制品。不过只仿制了东岸的情景。估计是因为西岸铁牛没有挖掘出来,无法仿制之故。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每条大铁牛的下面都铸有六根直径不小于250毫米,长度不小于1.5米,底端部朝牛头方向倾斜的的铁柱,铁柱从牛头向牛尾方向三个一列,分左右俩列。六根铁柱栽入地基之中,把铁牛和地基紧紧的固定到一起。以承受来自铁链的巨大拉力。
铁牛下面铁柱示意图
铁牛地基内部实物模仿
蒲津桥西岸为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东岸为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该桥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修建,在当时被美称为“黄河第一桥”。此后各朝代都有修建修缮的历史记载。只不过各船用竹索连接固定,所以规模小使用期短。
唐朝开元年间李隆基令兵部尚书张说(应该念yue)修建了此桥。张说带领工匠,熔铁为牛,铸铁为环。连环为链,结链为索。索缚船体,绕系于牛。建造了这座规模空前的铁索蒲津桥!
蒲津渡铁索浮桥建成后,两岸百姓奔走相告。张说、李隆基赋诗庆贺。张说作诗:“八牛锁蒲津,一桥贯秦晋”。李皇帝诗曰:“龙负王舟渡,桥路托天津”。
张说高兴是因为桥的建成,可使自己名成功就,钱权双收;李皇帝高兴,是因为桥的建成可以强化他的集权统治,河东地区的资源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入长安,供皇家淫乐奢侈,纸醉金迷。当然,百姓也高兴,高兴的是通商,走亲戚,旅游方便多了。修建这条贯穿中国河东,广大北方地区大动脉的每一分钱,都是百姓的血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