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磊
经济观察网记者李晓丹10月27日,施耐德电气在位于北京亦庄的中国软件研发中心举办“创新开放日”。在低碳发展和数字化的“双转型”之路上,软件将成为增长的强力引擎——软件能够打通产品、生产运营和资产的各个环节,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让数据“可视、可管、可控、可用”,促进整个产业链实现从设计、建造、运营到维护的协同管理和全程优化,从而同步实现提质增效、节能降碳。
“当前,我们正在迎来软件行业新的‘黄金十年’:一方面,是政策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是后疫情时代产业加速信息化的趋势。在双重推动力之下,软件行业将迎来长足发展的机会。”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付晓宇表示,相信软件将成为未来创新的载体,是各行各业的低碳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支撑。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数字化服务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张磊认为,企业要让软件的价值最大化,其关键是以IT与OT的融合,为软件发挥作用搭建基石。施耐德电气以IT与OT深度融合,结合从规划到落地的咨询服务,助力产业全程减碳。”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软件研发中心成立一年以来,已对其物联网平台实现了更新升级,提供18项算法服务,实现了99.9%的云服务率,并拥有18家技术合作伙伴,持续发力支撑施耐德电气在数字化领域的创新引领。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自动化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胡晓表示,创新是持续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但更重要的还是软硬协同创新。在数字技术高速革新,创新场景不断涌现的当下,软硬件协同创新正以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齐头并进。施耐德电气始终致力于推动技术与场景的深度融合,将“技术”产业化、“场景”固定化,依托软硬件底层创新,加速从实验室创新到落地场景的快速部署,为客户提供持续强劲的数字化动力。
为更强有力地推动双转型,软件行业必须不断创新,尤其是加强面向各种应用场景的本土化创新。2021年,施耐德电气成立中国软件研发中心,致力于提供5G、工业互联网、工业数字化应用、能源数字化管理等领域的前沿数字化解决方案,持续加速软件技术的迭代和应用落地,加速施耐德电气软硬件一体化的创新研发体系。
数字化时代,软件的应用和发展也离不开广泛的生态协作。作为施耐德电气的长期合作伙伴,中科创达执行总裁邹鹏程认为,软件推动产业发展需要生态协同,软件为体,服务为用,只有企业间融合创新才能赋能百业发展。
邹鹏程表示,在初创公司或者新的业务中,有一句老话——新的业务要老人做,背后的原因就是老员工往往职务更高,能够为创新提供更多的“保护”,比如中科创达的创新部门都是由创始人负责建立的,CTO直接挂帅;另外,中科创达还有一个机制,公司每年至少拿出收入的10%投入到研发当中,我们有一个内部的战略产品部,由我直接挂帅,不设立收入的PKI考核指标,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保护;第三就是推动跨部门、跨公司的融合,与合作伙伴更紧密地融合。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内部的创新激励,最终能够变现,形成价值,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把创新讲清楚,内部的战略产品部、创新部门,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表达水平。”邹鹏程说。
张磊表示:“软件创新不仅是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更是迈向‘零碳’的核心动力。未来,施耐德电气软件研发中心将继续深化创新研发‘软’实力,并广泛赋能用户和生态伙伴,共创绿色生态圈,加速实现高效与可持续的双转型。”
施耐德电气2021年收入的50%来自于数字化业务,其中5%用于研发。提高研发投入的生产效益转化,这是所有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张磊表示,如何通过创新带来企业价值是关键点,要进行创新投入,首先企业要确立一个可实现的目标,也就是投入一定要带来回报,企业就要充分了解在市场中的位置,清楚知道产品能够达到的竞争优势,再进行创新投入;投入前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包括产品与业务端的配合情况,施耐德电气一个比较好的经验就是先了解前端市场需求变化,再在后面做研发投入,这种“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张磊还强调,如果从更长的时间来看,比如五年左右的时间段内,研发投入就是战略性投入,企业可以做一些弯道超车的事,来提升竞争力,这体现了企业对于自身未来以及市场的信心,施耐德电气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持续增强,研发不仅包括软件,也包括硬件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