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人来报!南方泉乡下,有一间开了24年的小店,老夫妻俩打理,是远近闻名的口碑店。
说走就走。汽车出了无锡城,往南偏西方向驶去。十七公里,约半个小时车程。
下车一看,这不是正炒得火爆的“融创文旅城”吗。自从开幕,已经成为无锡文旅的新地标。
南方泉老街,还在融创文旅城的南面,相距不远,连接它们有一条路,叫“锡南路”,南北走向。
与灯红酒绿、亮透半边天的文旅城形成强烈反差,锡南路僻静异常,行人稀少。
小路往北是丁字路口,正对着据传无锡唯一一家六星级酒店“融创万达文华”。锡南路2号-6,正是我们今天拜访的小店——“南轧小吃店”。
小吃店往北200米是六星级酒店,往南300多米是南泉老街,两头热闹,中间这段乡道“车少人稀灯暗”,小店正藏在其中。
进门打量,小店上下两层,几乎谈不上什么装修,一楼有圆台方桌四五张,后面是厨房,另有楼上楼下六个包间。
厨房左边墙角支着农家传统土灶,堆有劈柴。
灶上油浸烟熏,留下黑亮的“包浆”。旁边还堆着蜂窝煤和小煤炉。
这些传统厨房的灶具,映着再一旁的现代煤气灶、柴油灶,在这特定的空间里形成强烈反差的和谐。
其间两位忙碌的身影,正是小店主人。男主人董勤伟,64岁,女主人杨亚娟,66岁。
吃饭的点,客人很多,我不便打扰他们,只在一旁观察。
小店没有菜单,来人大多是熟客,进门径直走进厨房,中间大大的操作台上,放着今日的食材。
“给我来条鱼,半斤虾,一块东坡肉……再炒盘蔬菜。”
就是这么喊喊。
看他们忙了近40分钟,我瞅准空闲,与老俩口在厨房门口聊了聊。
原来,老董最早是乡厨,后在无锡县采矿厂食堂工作,92年被厂里送往塘南路上的厨师培训机构学习(可能是无锡市劳动局下属的某培训中心)。
老董一报师傅的名字,名头都大得吓人:施道春、倪伯荣、王良德。这些都是元老级、资深级的中国烹饪大师!
看我有点怀疑,“真的,我有不少照片呢”,老董说。
照片集拿来,我一翻,全是菜肴照片,每张照片底下有红黑两色写的字,某某老师的教学作品。
我有些失望:“有和这些师傅的合影吗?”
“没有。”老董一脸的诚实。
当时我在想,这些老师一定要珍重如此的教学机会。学生们把师傅的菜肴照片,珍藏了近三年,且以此为荣。令人感动。
1996年,厂子破产,老董下岗。
这一年,锡南轧钢厂在厂大门口建了一排门面房,两口子花了14万4,买下了两间,250平方,开了这家小吃店,自然冠名“南轧”。他们以小店为家,楼上辟一间住宿,起早摸黑,开始了创业。
既是店又是家,一住就是24年。
起初只经营馄饨面条之类,后来才做起炒菜、蒸菜等。
做人实在,手艺好,价钱实惠,小店渐渐成了口碑店。
生意火爆的那些年,楼上楼下客满,一楼能翻两三遍台子。老两口忙不过来,叫外甥女来帮忙,还另外招了三个年轻人,六个人忙活,一天下来筋疲力尽。
转折在2012年,万达进驻开发,道路被封,乡镇厂子纷纷搬迁。
这下财路断了不少,小店生意下滑。
好在,口碑店有一批“铁粉”,道路不通,绕远路也要来打牙祭。甚至还有苏州上海南京来的铁粉。
那老董的小店绝活在哪?
“东坡肉”。老董有创新,把以前的小块肉改成“大方砖”,每块足有一斤七八两。老董的东坡肉红得透亮,色如玛瑙,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角落里的土灶,正是专烧东坡肉的。杨阿姨告诉我,一锅50斤,要烧整整四个小时,把味道烧进去。看着这块大肉,乖乖隆地咚,够我吃上三天两夜的啦。
“红烧癞蛤蟆肉”,当然也可以清蒸(民间俗称“天鹅肉”),完全天然野生。
南泉百姓原本不吃癞蛤蟆肉的,一是心理上天生抗拒,二是活蛤蟆要自己宰杀。别说杀了,那一身疙瘩,看着都心里发颤。
南方泉紧邻太湖,湖边有渔业大队,渔民有吃癞蛤蟆肉的传统。其实此物真真是“鲜食”。老董把这道菜引进来,大受欢迎,很快传遍南方泉,现在成了该镇的招牌菜。
至于鲜至何度,那还得请各位大神亲自来尝试下了啊。
“同肠”,南泉人又称圈肠。同肠是无锡本帮菜的一道经典。南泉的同肠与市里大同小异,咸中略甜,肥糯有韧。
只是南泉的同肠装盘不一样。南泉的同肠不用切段,圆圆鼓鼓,小酒盅大小,形状美滋滋。
“黄鳝丝瓜汤”。据我所知,无锡市里,没有这种烧法,这大概是当地的农家菜。荤素鲜鲜融汇,幻化出不多见的味道,有汤有菜,有荤有素,农家操作简单,又营养平衡。
南方泉紧临太湖,小店的湖鲜自不可少。每天六点不到,老董就起床去市场,白虾、白鱼、青鱼、激浪鱼、蛳螺,什么新鲜买什么。
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小店不用菜单,因为今天能买到什么湖鲜,老董也说不准。要说唯一能确定的,就是食材新鲜。
在这个餐饮业日新月异的时代,偶尔能踏入一家乡间小馆,尝一口农家菜,反而成了奢望……
融创文旅城目前成为无锡市的一个热门商业和旅游点,来这儿购物游玩的吃客们,不妨往南几百米就可以到这家小店来尝一尝乡间的美味。
这样的口碑店,再开24载,也不是问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