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上项目场馆,“双奥场馆”首都体育馆将转换身份,承担冬奥会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两项重要比赛任务。这座建于1968年的综合性、多功能的体育馆,是北京重要的体育文化活动场所之一。在建成后的漫长岁月里,承担了众多的国际、国内体育比赛和训练,以及大型文艺演出工作。
自2018年年底开始,为了迎接北京2022年冬奥会,首体第三次大规模“闭关”改造,就此成为“双奥场馆”。根据改造方案和策略,首都体育馆的外观从传承保护的角度考虑并没有大的变化,但内部的改变已经日新月异。
从短道速滑到花样滑冰
两小时的“竞速”转变
在北京冬奥会期间,首都体育馆将会承担一个特殊的任务——它需要在短时间内,在花样滑冰冰面与短道速滑冰面之间,进行迅速地转换。由于不同项目对赛场的冰温要求不一样,连防护垫、裁判台、摄影区、医疗救护站等区域也需要转换。在同一个场馆做出一个系统化、专业化的转换,而且必须在两个小时内有序完成,这对于场地转换团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迎接北京冬奥会,首体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闭关”改造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转场,首都体育馆在今年4月份和10月份的测试中安排了多场演练,反复测试将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为冬奥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而在北京冬奥会期间,这样的转换首体将经历30次以上。
防疫“黑科技”层出
助力赛事正常运行
“防疫”作为北京冬奥会期间的重要工作,如何在赛事期间保障疫情的防控,首都体育馆已经悄悄给出了答案。在10月份的测试赛期间,首都体育馆的每一个出入口,智能“黑科技”设备已经悄然现身:人员经过的时候,通过扫描证件二维码,设备大屏幕上就会快速显示实时体温、核酸检测结果等信息。一旦有异常,会显示“未通过”的字样。
科技助力赛事高效运行
这就是“数字哨点”设备,数字哨点能够实现一秒多码、测温和验码;尤其是一秒验码的功能,能够确保人员快速进场,保证赛事高效运行。
除此之外,在10月份的测试赛上,首体还启用了气溶胶检测系统。工作人员在运动员离开场地后,定期做气体采样,送到场馆外的快速检测实验室,通过气溶胶检测设备,在30分钟到1个小时之内出检测结果。还有“智能体温贴”,它能够连续24小时进行体温监测,进一步确保对所有闭环涉赛人员全天的健康监测。而这些仪器设备都已经被整合到科技防疫平台这个系统上。
极致声光电技术加持
“最美的冰”提升参赛及观看体验
此次首都体育馆的内部软环境改造将通过最新的声光电技术实现"最美的冰"的理念。它不但可以在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赛时营造梦幻的竞赛体验,也为赛后吸引群众性冰雪运动体验提供优异的运动氛围和观众视觉引导。
为提升观众的舒适性,首体改造增加了座位之间的距离
除此之外,还更新了看台座椅,座椅采取并列式排布,调整了腿部空间与座椅间距,还增设了80个无障碍座席,满足残疾人士的观赛需求,使得现场观众观赛体验更为舒适。
秉承环保绿色改造宗旨
硬核实力赋能低碳赛事
作为冰雪运动的比赛场地,冰面条件是最能展现技术的硬核实力。改造后的首体,制冰方式也有了升级,由上一代氟加乙二醇的间接制冷方式,改为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节能率可达50%,使得整体能耗降低,更加环保。
从花样滑冰到短道速滑,首体两小时内可完成场地转换
在与科技的层层结合下,这座已有54年历史,见证了新中国体育史的老场馆将会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红星新闻记者 李 裴晗 实习生 齐琪 综合报道
编辑 欧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