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张妮 孙小川 邵群玉】“雪花,雪花,开在阳光下。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伴着主题歌《雪花》空灵的童声,现场氛围立刻变得纯洁、清澈。闭幕式上,同样伴随这首歌,奥林匹克主火炬缓缓熄灭,一片雪花的故事浪漫完结。用童声演绎《雪花》的,是155名来自北京爱乐合唱团的孩子,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7岁。对于这个1983年创办的合唱团来说,与奥运结缘从29年前就开始了。1993年和2001年,该合唱团都曾助力北京申奥,用歌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孩子的风采。2008年合唱团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献唱无伴奏《奥林匹克颂》。“两届北京奥运会我们都参加了”,北京爱乐合唱团艺术总监及常任指挥杨力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说,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信息量很大,有极强的表现力和张力。“2022冬奥会开幕式展开得很松弛,艺术性也很高,也传递出我们的自信。”
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
环球时报:由孩子们演唱北京冬奥开闭幕式歌曲有怎样的深意?您在担任《雪花》指挥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孩子们理解和表达歌曲的内涵?
杨力:让孩子来演唱开闭幕式歌曲,我觉得是个很棒的选择。首先北京冬奥整个开幕式就是围绕一片雪花展开的,演唱《雪花》的环节符合开幕式的中心思想:一是和平,一是未来。孩子就是未来,所以选择孩子这个群体,对整个思想的传递是特别棒的设计。
《雪花》的旋律很简单,朗朗上口,歌词也很精炼,特别是词曲由一个作者完成,并不是看到词再去谱曲,更能直接地表达内心。就像歌词中唱的,“在故乡,在远方,都一样闪亮”。不管你来自世界什么地方,这个舞台都可以把你人生最闪亮的地方展现出来。其实孩子们能理解歌词内容,不管他理解的深度有多少。这首歌听上去简单,并不代表着创作过程简单,我们在排练过程中经过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思考过程。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同个体也会有不同理解。孩子们的理解是一种,大人听到孩子们的演唱也会有不同的感触。
环球时报:孩子们通过多长时间的训练,达到开幕式表演水平?
杨力:这次参与演出的孩子其实有三拨。第一拨40个孩子拿到谱子开始学唱是去年10月底,11月以后进入形体排练。但后来表演方案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增加到80人,过了一个星期变成了150多人。第二批和第三批孩子是在12月底加入的,也就一个多月的排练时间。人数增加,出错率就增多。而且12月底孩子们也开始期末考试了,他们的任务真的很重。
155个家庭的贡献
环球时报:在合唱训练过程中,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杨力:虽然合唱团更多的是唱,但毕竟开幕式上的合唱也是表演,还是有形体姿态上的基本要求。形体到位了,动作的表现力才有根,才能把作品完整展现出来。但孩子们在形体方面是弱项,对动作的理解也有较大障碍,很多孩子在形体方面不太协调。《雪花》这首歌是有画面感的,我们就和导演给孩子发一些雪景图像和视频,启发他们去想象雪花飘落的状态,这个办法很奏效。
环球时报:经过这次冬奥演出,孩子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杨力: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吧。合唱团有一个10岁的女孩,唱得很好,长得也很漂亮,本来是安排她站在第一排中间的位置。但1月30日联排前,她不小心把嘴摔破了。年三十那天,我们集体在酒店餐厅过春节,那个女孩刚缝了针,嘴肿得很厉害,她说自己现在太难看了,就戴着口罩不吃饭。其他孩子便集体藏在桌子底下给她唱歌,为的是让她能一个人摘下口罩吃饭,照顾她的情绪。
过两天她差不多恢复了,化妆师也说上镜没问题,但之前我们不知道她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就把她的表演位置换给了另一个孩子,把她放到第二排靠边一个不显眼的位置。后来她爸爸问她要不要让老师把你调回以前的位置?她拒绝了,说不想让现在中间位置的孩子伤心。通过这件事能看出,这次演出给孩子们带来的改变。此前,很多孩子都比较自我,但这次演出,大家真的像家人一样去相处,对于“我和我们”“个人和集体”,他们有了更新的体会。
另外,这次共有138个孩子在现场表演,还有十几个孩子是替补。当138个孩子在排练的时候,替补的孩子都在旁边很认真地跟着排练。他们其实知道自己基本上是无法登上舞台的,但并没有因此懈怠。这就是奉献。所以我们总是说,我们团队是155个人,不是138个人。还有孩子的家长,除了自己的工作外,还要照顾孩子,所以不仅仅是155个人,而是155个家庭,全部在为北京冬奥做贡献。北京爱乐合唱团常被人称为“杨鸿年合唱团”,爱和奉献是我们建团以来的宗旨。
像职业音乐家一样
环球时报:在您看来,这一代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杨力:我觉得这代孩子的视野、能力和见识完全不一样。我们在鸟巢排练时,会有等待的时间,很多孩子一天就能看完一本英文《哈利·波特》,看英文就跟看中文一样。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越来越强,更加自信,音乐能力也特别棒。这次,我们现场发乐谱,孩子马上看,马上唱,第二遍中英文全加进去直接就能唱,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会的。第三遍合上谱子他们就能背下来歌词了,基本就是这速度,就像职业音乐家一样。他们什么都行,能吃苦,还每天乐乐呵呵的,特开心。你永远不知道孩子的潜力有多大,能力的天花板在哪。
环球时报:目前,中国培养的音乐院校毕业生往往多于从业者,您怎么看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杨力:多就对了。为什么?你培养的毕业生如果都去了职业乐团,那谁去做音乐教育?谁去培养孩子?孩子由什么样的人去培养很重要,我觉得幼儿园就应该由士生去教。我们经常提高雅音乐进校园,其实不仅应该进大学,还应该直接进中小学。因为进大学,对有些人有用,对大多数人没用,他喜欢音乐就喜欢,不喜欢就已经不喜欢了。有的大学生会说听不懂,因为他根本就沉不下心来听,他不具备这种基本的音乐素养,所以,音乐教育应该从小就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