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两天的那个石垮了的钢企老板吗?花8000万石,切开后却只值437万,随即报警,最终将卖方以诈骗罪送上法庭的那个。这件事在翡翠界持续发酵,引起了众翡翠玩家讨论。
据云南省盈江县珠宝玉石协会副会长董生忠称,珠宝玉石协会是维持翡翠市场有序经营的强有力防线,“切开了石头后悔,想报警,我们这儿的公安知道是石的话,都会让双方来找协会处理。”董生忠说。
这件石案看似已经以卖家入狱收场,但在翡翠界掀起的波澜并未平息。对于该案关键的玉石原产地,目前只有霸州当地的起诉书中有显示“翡翠原产地为危地马拉”这一说。并且,起诉材料中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并非为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而是由中国地质大学几位学者组成的临时学术委员会。仅靠临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的检测结果作结论会不会未免过于片面?每家检测机构的结果可能都不相同,何况这样的检测“机构”。
原石的产地是可以检测的吗?根据和田玉原产地检测流程来看,原产地检测使用的是对比法,也就是通过对比每一个产地的不同特征,来确定其产地。但翡翠原石没有能够进行对比的原料,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是检测不出原产地的。但在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的一篇题为《缅甸与危地马拉硬玉岩及相关岩石中微量元素特征、对比及意义》的士论文中,作者吴以诺梳理出缅甸与危地马拉两地矿石在“副矿物组合和微量元素上的差别”。因此,翡翠原石原产地是否能检测出还未知。
至于这块原石原产地究竟是否为危地马拉被虚构为缅甸木那坑口,知情人表示否认,称“挖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知道”。
云南省石产业促进委员会近日也对该案进行专了题研讨,他们认为,此案是对石规则的误解、误读、误判。与会专家表示,这次涉案的交易过程符合石交易特点。石过程中,辨别真假的依据是皮壳、开口、芯子、颜色、掩盖残缺、挖空增透、天窗等是否有任何造假行为,而产地不是辨别真假的依据。
“不识场口,不玩石”这句石界的名言就说明了,石的部分里是包括的原产地的,这次案件以“场口不符”定为诈骗罪是站不住脚的。云南珠宝协会副秘书长戴铸明也表示:“产地不作为真假鉴别的依据。矿物成分只要符合翡翠特征,就是翡翠。”并且这件事关系重大,如果就此成立将会推翻石界的一些规则,这件案子的最终结果将会成为石行业的风向标。
“翡翠市场马上要开标了,几万件翡翠要摆出来卖。现在原石还摆不摆出来?”董生忠认为,百年来石交易的规矩遭遇“石第一案”,或许将发生一些改变了。
其实在石头切开前,买卖双方都不清楚石头里面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只能凭借自己的眼力、经验、运气等来进行进行判断,切开了按行规就得认下。如果切垮了就告卖家,难道涨了就要告买家吗?卖家的女儿表示“如果切出来值8亿还会有这些事吗?”
有网友认为“愿服输是行规,既然了就要承担垮的后果,毕竟涨了卖家也不会索要差价”。也有网友认为“产地作假就是欺骗,的是该产地产不产翡翠,而不是是哪里产的”。你怎样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