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感觉很有意思,我想简单写下自己的观点,水平有限且多基于主观判断,多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我觉得主要受技术、环境、文化、实用性等方面的影响,下面我针对这几点简单做下介绍:
技术水平
首先,西方的科技并非一直落后于同时代的中国,古希腊的哲学、数学、天文以及古罗马的建筑工程、冶金制造等技术丝毫不落后于当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文明,可以说是独具特色,并无优劣之分。
古希腊的种种哲学思想和数学定律,包括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毕达哥拉斯定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一直影响到现在。
只是到了5世纪,西罗马被日耳曼蛮族所灭,进入了相当长时间的黑暗中世纪,文明发展开始停滞甚至出现倒退状态,发展进程才开始落后于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地区。
但到了8、9世纪查理曼建立法兰克帝国,欧洲文明开始了加洛林复兴运动,逐渐从罗马体系崩溃的混乱状态中走出来,此后欧洲的科技文明也慢慢发展起来。到了12世纪,欧洲不少地方已经建立起了研究神学、逻辑学和哲学的现代性大学,如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剑桥大学等。14、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更是让欧洲文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步伐,此后各种新科学、新发现不断涌现,已经彻底拉开了和其他文明的差距。
罗马帝国时期修建的引水渠
总体而言,从古至今,欧洲科技水平并不是长期落后于中国,除了5世纪到9世纪这四五百年的时间外,其他的时代,欧洲和中国文明都是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文明形态,并不存在欧洲科技落后中国的说法。
环境差异
欧洲文明的肇始是希腊文明。而希腊的地理环境特点是土地贫瘠、多山临海,所以从文明发展伊始就注定了希腊和中国会走上完全不同的发展路线,希腊重商,中国重农,而在建筑方面也同样受各自环境影响。
中国地大物,林木密集,可以提供大量木质建筑所需的大型木材,便于就地取材,因此中国历代宫殿都采用木质结构。这同样也解释了从秦代阿房宫、汉代未央宫到唐代大明宫再到明清的紫禁城,为什么皇家宫殿的规模越来越小,因为秦汉时期,大型木材较多,且产地秦岭距离都城较近,便于开采运输,而到了明清两代大型木材已经开采殆尽,且主要产于云贵地区距离北方政治中心越来越远,开采运输成本越来越大。
与之对比,希腊土地贫瘠,耕地尚且不足,更少出产大型木材的林地,即便想建造木质结构,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利用丰富的大理石资源建造石质建筑便成了唯一的选择。此后的罗马文明以及日耳曼各文明都传承延续自希腊文明,且欧洲地形同样水流山川纵横交错,所以各种建筑工程也多采用石质。
文化差异
其实欧洲大部分建筑并非都是石质,平民的房子同样也是木质或夯土结构,并不比同时代中国普通房子好多少,甚至还要更差。欧洲真正留存至今的石质建筑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城堡,一种是教堂。城堡我们在下一点说,我们先说教堂。
欧洲从古至今都有浓厚的宗教氛围,所以为了供奉这些宗教的神祇,就会建造大量规模宏大的神殿和教堂。比如希腊时期的各种神庙、罗马时代的万神殿以及日耳曼文明的各种大教堂。
希腊罗马时期的神基本与人同形同性,只是有远超常人的智慧和力量,那时的神殿主要体现视觉的伟岸和空间的宏大,所以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大都采用立柱穹顶结构,这种结构对材质的硬度有较高的要求,一般的木材很难达到这种效果,所以只能采用石质或者砖瓦。
而基督教的教堂到了12世纪,兴起了一种高耸瘦削、尖形穹顶的风格,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哥特建筑。基督教的上帝与希腊罗马众神不一样,他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完满存在,存在于远离世间的彼岸天国,所以人们为了更接近上帝,聆听上帝的声音,就会将教堂越修越高,目前最高的乌尔姆大教堂甚至达到了160米,超过了金字塔的高度。木材很难支撑起如此夸张的高度,在钢筋混凝土发明之前,石材是唯一的选择。
与之对比,中国一直以来就没有成体系的神祇崇拜,商代实行祖先崇拜,周代则以“天”来取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也没有一种带有严格的宗教色彩,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中国人所能崇拜的最高对象就只剩下人世间的皇帝了。所以中国的一切包括建筑都是围绕皇帝而进行的。
去欧洲旅行见过城堡的朋友应该会发现,城堡的居住面积狭小,采光不好,内部阴暗潮湿,并不适合人居住。而与之相比,木质建筑宽敞、明亮、干燥,更适于中国皇帝的起居。
此外,采用木质结构也与中国的风水有很大关系,在阴阳五行之中,土居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木在东方,代表生命和生长的力量,所以土和木是最适合中国建筑的两种材料,所以中国人大部分都居住在以土筑台,以木环绕的空间之中,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土木建筑,以至到了现在我们仍以土木工程来表示所有建筑工程。
与宫殿相比,中国的佛塔采用砖瓦结构,也会修得很高,有的甚至也逼近百米。而印度、缅甸的寺庙、佛塔同样也采用砖石结构,规模宏大,甚至文明远低于中国的玛雅、阿兹特克等印第安文明,也修建了大量高大的金字塔。由此可见,文化的差异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建筑规模影响是非常大的。
实用性
我们再来说欧洲的另外一种石质建筑——城堡。在欧洲的中世纪,城堡往往是集居住和军事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平时领主居住在城堡中,平民在城堡中劳作和交易,而在战时,城堡便要承担起防御敌人进攻的军事要塞的职能,所以城堡必须要坚固高大,能承受敌人的各种进攻,与木材相比,石头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而中国的建筑,居住功能和军事功能是分开的,人们更多居住在木质建筑中,而军事防御有专门的城池建筑,宽阔的护城河、高大厚实的城墙形成了对敌军的有力屏障。从现在西安、北京等古城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城墙也多采用夯土砖石结构,很少采用木质。所以中国并非没有砖石结构,只是用途不一,像山海关、嘉峪关、西安古城这些砖石建筑,规模和技术丝毫不输欧洲的任何一座城堡。而长城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更是代表了人类夯土砖石结构的最高水平。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原因外,欧洲很多高大的城堡和教堂都需要几代人持续多个世纪来建造,比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到了1800年才修完,持续了五个多世纪;西班牙的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现在还没建好。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西方很多宏伟的建筑,并非古代作品,很多都是最近两三个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后的成果了。
再一个区别就是西方的王朝延续时间较长,比英、法、德等主要大国君主从始至终都具有明确的血脉传承,比如英国自1066年诺曼入侵,此后近千年间的所有国王包括现在的查理三世都留着征服者威廉的血液,王朝延续一脉相承,并且得益于一个宗教的主导力量,使得大型工程得以维系百年而不断。
而中国没有基督教这一独立于王朝更迭之外的特殊存在,加上朝代更替比较频繁,所以除了抵御游牧民族的长城外,很难出现维持几个世纪的大工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