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十年”是指1927至1937年间南京的国民政府执政时期,又称”南京十年”,我们文中提到的民国建筑大部分都建于这一时期。之前的北洋时代,可以看作是从清朝到民国的过渡期,清政府倒台后,北京那边像唱戏一样,各大派系军阀轮番入驻,国家财政靠借债过日子,政府长期处于半瘫痪状态。随着北伐的逐步推进,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中华民国完成了名义上的统一,国民政府获得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承认,成为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
在“黄金十年”中,中华民国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边疆民族政策等施政各方面皆取得了一定成就,大抵上达到了近代中国的最高水平。经过初期的基础市政建设,完善了教育系统后,民国上层人士认为,是时候提升一下国民整体素质了,于是体育、文化和公共事业开始提上日程。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就要举办全国运动会,为了举办全运会,首先就需要一个运动场。
中央体育场与民国时期的全国运动会
中央体育场是民国时期中国最大的体育场,场馆位于中山陵区界内灵谷寺南部,占地1200亩。运动场包括田径场、国术场、篮球场、游泳池、棒球场、网球场、足球场以及跑马场,可最多容纳六万人,是同时期亚洲规模最大的运动场。1931年5月10日上午,蒋介石亲自出席了紫金山脚下的中央体育场奠基仪式,他在会上感慨道:“欲恢复民族地位与精神,须先养成健全之体格,故体育一端,比较德育尤为重要。”国民政府决定,第五届全运会将于当年10月10号在此举办,留给场馆建设的时间只有三个多月。
建设工程由利源建筑公司承包,土方工程由新记公司承包,总造价140万。为了使全运会能如期举行,各方一共动用了超过三千名工人,夜以继日的工作,终于在赶八月底之前主体工程基本竣工。然而当年八月突发了江淮特大水灾,长江汉口段溃堤,大水席卷江淮流域八省二市,直接冲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和赋税重心。邻国日本趁着国民政府忙于救灾的时机,又在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相继陷落。这场大家期待已久的全国运动会只得延期到1933年。
中央体育场的建筑是西方运动场的典型结构,但细部装饰采用了中式民族风格,是东西建筑艺术结合的经典之作。体育场分为田径赛场、游泳池、棒球场、篮球场、国术场和网球场六个部分,另外还有跑马场、足球场等。田径场是中央体育场的主要建筑,位于全场东南方。田径场平面呈椭圆形,南北走向,周围看台可容三万五千余名观众,中间场地内设10米宽的500米跑道一圈,13米宽的200米直道二条。跑道南北端设有篮球场和网球场,内侧设有标准足球场,以及跳高、跳远、投掷等田径赛场;跑道两端,设有网球、排球及篮球等田径赛场,以备各项运动决赛可以同时在运动场内举行。场地南北两端,各有一根数丈高的旗杆,用于悬挂国旗,场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田径场东西门楼均为一座中国传统牌楼式建筑,面阔九间,高三层,上部装饰有八个云纹望柱头和七个小牌坊屋顶,门楼上朝向赛场的一面盖有梁板式的钢筋混凝土雨篷,两侧设有男女休息室和盥洗室。赛场还建有办公室、裁判员休息室和新闻记者休息室,东、西、南三面看台下,建有运动员宿舍及浴室、厕所等,宿舍可容2700人居住。
1933年10月10日,这场命运多舛的第五届全运会终于在中央体育场隆重举行(前面四届都为追溯或将就着办的),这是中央体育场建成后举办的首次运动会。当时全国有33个单位参加,各省市选派的运动员超过2697人,一时盛况空前。在这次运动会上,运动员共打破21项田径、4项游泳全国纪录,上海代表队获得奖牌总数第一名。这届全运会还涌现了一批运动明星,来自香港的选手杨秀琼囊括50米、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200米俯泳全部冠军,人送绰号“鱼美人”。东北运动员刘长春以10秒7的优异成绩创造了100米短跑的全国纪录,并接近当时的世界纪录。
此时东北三省已经沦陷,刘长春等东北运动员历尽艰险才辗转来到南京参赛,选手们在开幕式上高举象征白山黑水的黑白旗入场,以提醒国人不要忘记被日本占领的东北三省。1933年的全运会是民国时期最盛大的一次体育赛事,全国民众上下一心、亲爱精诚,展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而谁也不会想到仅仅四年后,南京城就将遭遇一次空前惨烈的大屠杀。
明故宫机场,中国首家民用机场
寻访明故宫飞机场如今已非易事,它的位置大抵在龙蟠中路以东、瑞金路以北区域。建国后这里改建为南京机械厂,即金城集团的前身。从金城大厦南行50米,就能看到一座两层民国小楼。此楼坐北朝南,外墙立面红白相间,是当年飞行员俱乐部和机场办公场所。再往东走,可以看到一栋单层黄色外墙的八角形建筑,这是当年机场的导航指挥台,俗称“八角楼”。在目前进行的中航工业科技城建设中,这两栋仅存的机场遗迹将得到保护。
历史上的南京,曾经有八座机场,最早的小营机场始建于民国元年,但场地狭小。1927年还都后,国民政府军政部又着手修建了明故宫机场,这是中国首座军用机场。当时机场面积为120万平方米,可供一种携带100公斤炸弹的轻型轰炸机起降,机场建立的初衷是出于军事的考虑。两年后明故宫机场开通了南京至上海的民用航线,开启了我国民用航空的历史,不久后又首开夜航航班,对中国的经济、军事、民航客运发挥了极大作用。
1931年11月19日上午,诗人徐志摩在这里登机飞赴北平,不料两小时后飞机在济南上空坠毁,成为民国年间最著名的一次空难事件。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飞机在明故宫机场降落后,张学良当即被扣押,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软禁生涯。1937年明故宫机场被日军占领,作为华中战场和掠夺南京物资的主要空军基地。抗战期间日军曾将机场作为细菌战基地,日军飞机从这里向华中、浙赣等地区投掷细菌弹,致使大量中国平民死亡。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匆忙在此登上“追云”号专机飞离南京,当天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南京解放。解放后由于紧靠市中心,四周高层建筑多,明故宫机场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于1956年7月正式废弃。
从下关码头到浦口车站
下关附近建设码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的白石步、南宋的龙湾渡,不过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轮渡码头则是清末开办的。宣统二年(1910年)随津浦铁路贯通,由浦口市场局于民间筹资开办了过江轮渡,航线由下关至浦口。1928年,码头扩建后称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改名为“中山码头”并沿用至今。
民国时期的中山码头曾是繁华的交通枢纽,常年开往浦口码头的“宁浦线”是当时渡江的唯一通道。而随着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中山码头的客流量也迅速下降。如今从中山码头搭乘轮渡的多为沿江居民,入口处增设了自动售票机。挑着菜担的小贩、驾驶着三轮摩托或电动车的人们随着电铃声涌进轮渡,甲板的震动夹杂着悠长的汽笛声如同一部胶片影像,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位于长江北岸的浦口火车站仿佛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建筑,站台门窗已被堵死,售票处和茶房空空荡荡。浦口火车站1914年建成通车,随即成为连接北方11省的交通枢纽,一幕幕悲喜剧开始在此上演。那时浦口火车站周边,煤港、轮渡、驳运、汽车、邮局、医院、学校、饭店等,一应俱全。南北的干果、鲜货、瓷器、玉器、药材、茶叶,五光十色,都喧嚣着向浦口火车站围拢。
1919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里,把这里列入建设重点。同年春,25岁的毛泽东送湖南留法学生启程,在车站丢失了仅有的一双布鞋,幸遇老乡解了燃眉之急。1929年夏,孙中山的灵柩由北京运抵这里,然后过江至中山陵。1949年,邓小平和陈毅由合肥到达浦口站,当夜过江,驱车进驻总统府,南京解放。最温情的一幕发生在1918年冬,朱自清去北京上学,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开车前父亲艰难地翻过月台给他买橘子,年轻的朱自清望着父亲深青布棉袍的背影突然泪如泉涌……
2004年10月,随着浦口火车站的停运,各项设施原样封存。这座百年历史的火车站也成为了一道背影,定格下民国那段人去空楼空的往事。
民国是一个梦想与幻灭交织的时代,传统社会在动荡中瓦解,东西文化在南京这片土地上交汇碰撞。美龄宫和颐和路公馆表现出的民国情调来自官僚阶层,与当时的下层社会完全脱节,这种趋势在民国后期愈演愈烈,导致政府逐渐失去民心。那些大量质量精良、风格独特的公共建筑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筑是凝固的语言,是固化的历史,从单纯在建筑形态上追求中式大屋顶,到照搬西方建筑,再到中西结合、强调实用性的新民族风,改变的不仅仅是建筑的风格,同样也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从探索到成熟的过程。曾经风云跌宕的中华民国已经远去,但他在南京留下的众多历史遗迹却值得我们体味和珍惜。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