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澎湃人物发布的《大学专业分流:绩点竞争下的另一群“高三生”》一文引发关注,后台涌进了数百条评论,由此,我们注意到专业分流中另一个群体——分流成功的学生。
专业分流是大类招生的派生物。大类招生,即将若干相近学科专业组合招生,这一教育改革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以提高人才的素质。经大类招生入学的学生,在第一或第二年接受通识教育,之后依据志愿,以及高考、大学学业、综合素质成绩等分数,通过分流进入到专业教育中去。
简而言之,分流的核心依据是考试绩点,大学生们在高考后,将面临命运的再次分野。
但分流并非终点,进入专业之后,学生们又投入到另一场更为激烈的保研竞争。我们率先聚焦了那些未被分进热门专业的学生,而对一些成功进入热门专业的学生来说,因为专业里聚集了众多高分选手,那些绩点排名靠后的学生,很可能与保研机会失之交臂。这似乎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比赛。
我们希望能追踪报道这一话题。这些学生的经历,让我们从另一面看见绩点竞争下大学生的处境。
以下是她们的口述。
口述人:林静芝 广东省某985高校 大二
“卷”进理想专业后无缘保研,我却确诊了焦虑症
我高中读的是培优班,大家都是成绩很好的那种,同学也都很会读书,但来了这所学校后,没想到都被专业分流整“破防”了。
2021年,我高考考到了640多分,进了广东省一所985高校的生物科学大类。当时,我对大类招生模式是比较了解的,因为我们高考前模拟填报过志愿,再加上各种学校的讲解、专家讲演会。其实,它不是很难理解,只有一句话,看成绩。
我只想读生物专业。我的分数比往届分数线高20分左右,我第一志愿填报这个学校,绝对能进这个大类。我还看了学校的专业分流政策,如果希望第一志愿录入目标学院,只要满足这两个情况其中一种,第一种是高考在大类排名前15%,并且大一绩点排名前50%;第二种是,大一绩点排名前15%。
我的高考成绩在大类排名前8%,当时就觉得有保障,大一绩点排名再差也掉不出50%,比较有底气。
从初中开始,我一直很喜欢生物。我们会学一些分子的基质,小小的基质扣起来,就可以让人或者动物那么大一个生命体各司其职,发挥作用,从一堆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再通过各种基质造成世界的多样性,觉得很奇妙。
我们大类一共7个学院,包括生物类、化学类、心理学、材料学、地理学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网上都说,“生化环材,四大天坑”,我想着生物专业应该不会有太多人报。但是,大类群里聊天的时候,你会发现“大佬”个个都想上生物,可能因为学科评级最高,专业都是A或A 。
我当时很恐慌。而且,我们学校没有公布任何数据,表明有多少人想上这个学院,所以我们都在互相揣测,暗戳戳地打听。群里还有人发起问卷星,调查想去某个专业的人的比例,生科院的比例远超别的院。
我们大一不用选课,通识课程都是安排好的。我觉得大一的课程设置挺不好的,一上来,七个学院有各自的导论课。所谓的导论课,就是告诉你学院在全国的排名、师资、专业考研点、就业深造情况,有点像在推销自己的学院。
这个课的本意是想让我们对学院有一个了解,专业分流时挑你喜欢的学院。但实际上我们已经卷疯了,都知道只有绩点才能决定去哪个学院。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觉得为什么讲这东西,只要告诉我怎么考试就好。这些导论课老师平时也都有自己的专业课,所以一门导论课有十几个老师上,每节课换一个老师,课上得很水,课后提问都找不着人。
大一的功课很忙。我有时候要熬夜做实验报告或者很难的作业,睡得比较晚,早的时候12点多一点,晚的时候2、3点。
其实,我没有学习的时候,都会有罪恶感。比如,周末没有在图书馆,而是在宿舍看小说,或者对着手机翻来覆去,好像什么也没干。我平时没有什么娱乐,不太喜欢打游戏,也不爱运动,充其量点个外卖,吃点好吃的。
特别是到期末考的时候,每天都非常紧张,因为十天连着考十门,一门得记1000多页课件,就算你上一科考完,你都不能难过,因为明天考下一门课。学校图书馆只开到晚上10点,大一期末周的时候,附近的麦当劳全是我们在通宵复习。
考试的时候,我很焦虑。我特别记得的是心理学导论的考试,考得还蛮专业的,我成绩算是比较好,但当时真要崩溃了,很多不知道怎么写,考场里,我在那一分一分算,我能不能考到34分。因为如果能拿34分,算我平时分满分,最终成绩刚好及格。
在考场里,我会坐到最后,其实是想着多“苟”(注:苟且努力)一会儿,说不定能够再写两个字,赚点同情分。
期末成绩是一科一科出来的,每门课的成绩出来,系统立马会跳出总绩点的排名。大一上学期最先出来的大学化学考得和屎一样,我排名倒数。后来,其他科的成绩出来,我看着排名一点点升上去,升到后来接近40%。
当时虽然觉得有点低,但是我们学校保研率在20%到30%左右,我想以后努力,说不定还有机会,只能下学期好好学了。
如果说大一下学期的学习有什么变化,那就是我意识到有时候学习要功利一点,有些课学分多,那就多上点心,有些课学分少,那没有必要在一个普通的作业上浪费功夫。
我们专业分流是先填志愿,再期末考,最后出分流结果。填志愿的时候,我也纠结过,绩点在我前面的人去生科院的比较多,如果你跟一群很厉害的人进了一个学院,保研率再高,也轮不到你。如果去别的学院,保研就会轻松很多。但我最后还是不忘初心,选了生物。
结果,下学期期末因为数学考得太烂,我排名接近50%,那几天我真的很害怕,很担心不能满足第一志愿分流的条件。我们学校的绩点排名是实时更新的,我想别突然哪里杀出来个课程成绩,给我一脚踹出去。
最后,我还是进了生科院。从大类调进院里,自动会有一个新的排名,我却垫底了,排名90%多,而保研率只有30%。
我初高中都是衡水式的,当时觉得大学应该差不多吧,但没有想到读得这么痛苦。
现在大二了,我的课比大一还要多,一周有30多节。因为大一主要上大类里的通识教育课程,所以现在得去补一些专业课程。
像我们生物就是一个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应该进实验室搞科研,锻炼能力,这才是这个专业本身的意义,而不在于考试、绩点。但是大一一年都在卷专业分流,很像高四。以及,大一是参加大创(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很好的时候,根本都没时间,现在大二课又很多,好忙好忙。
我的大学比高中焦虑多了。高中的话,你今天犯懒了,作业不写,跟高考没有直接挂钩。但是大学平时作业不写,平时分就没有了。一挂科,保研就别想了,所以每天都在焦虑,每件事情都会牵扯到最后的绩点。
那时候遇到事情,我心跳非常快,后脑勺冒冷汗,头晕想吐,惊恐过度,我想总不会心脏出问题吧。今年9月,我憋不住了,就去看医生,确诊了焦虑症。开了药之后,好多了,希望之后不心慌了就好。
现在压力肯定还是有的,因为都大二了,大三下学期就准备考研了。目前我准备考研本校,考外校太难了。我还想读,我们这种搞科研的学科,学历不到,都进不了科研的门槛。
但有一点好处就是,我已经知道保不上研,就不会太在意那几分了,那就高兴一点过嘛,特别是考研的两门专业课,看看能不能学到什么东西。
口述人:张明见 华中地区某985高校 大三
在热门专业“够”保研资格,“卷不赢,躺不平”
我最近学业压力确实有些大,因为周末有竞赛培训,还有课内知识的学习。回想起来,早上和别人聊专业分流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三句不离卷,很不想这样,但是有时候环境有点压抑,不自觉也会这样。
张明见的海底虚拟现实实验,她在为12月的竞赛做准备。
我们是学校实行大类招生的第一届。填志愿的时候,我比较随意,根据分数的排位,选择了现在的学校,华中地区的一所985高校。当时没有考虑分流的问题,也没有想好选什么专业,想着就先报大类吧,至少进去了可以看一下再选(笑),但没有想到后面的专业分流竞争这么激烈。
入学之后,学校一直没有公布分流政策,虽然校方不谈,但是学生肯定会去想,大家希望自己在分流中更有竞争力,就要多挣点分。
我进入的大类是工科试验班。当时,我一个初步的想法是选择计算机科学,也就是自动化专业,相对于传统工科,就业前景更好。
上课我还是比较认真的,一般会坐前几排,课后也会复习。我大一上学期期末的绩点在3.6多,本来我觉得这个成绩还行。但是下学期开学注册的时候,辅导员打开电脑给我们看绩点排名,跟我说,如果你还要保研的话,今年可能还要高个零点几,就是在3.7以上。我就觉得特别难过,高估自己了,所以就发奋图强。
很多人大一上学期就满绩点了,不夸张,他们真的是一直学,不学的时候可能就在卷竞赛或者科研,为了之后读研深造。
大一下学期是我最努力的一个学期,每天早上接近6点我就起床了,因为我们的课程很难,基本上上每节课之前,我都要预习下,把公式推一遍。有时候还会去B站提前看一些网课。老师讲完课之后,最好再把知识点回想一下,写到A4纸上。整理完之后,还要写各种作业。
直到大一下学期的期中,学校才公布专业分流政策,分流看的是大一一学年的绩点。我没有任何想法,就是整绩点。
大一下学期的期末考完,我的绩点达到了3.86,高了不少。但我还是不太满意,其实在别人看来这个绩点一点也不低,就是因为大家都很强,显得你低。
填完志愿就分流了,那段时间,我真的每天都挺难受的,都哭。当时,我的大类排名在140多,但是我想去的自动化专业只招70多人,我也知道自动化专业很火,我怕自己分不上,又怕自己分上,今后要往死里卷。
最后,我还是分进了最想去的自动化专业,我猜测前面很多人反向选择了,意识到这样太卷了,不能保研到好的学校。我的宿舍就有一个,绩点3.9多,她当时说不想太卷了,去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躺着都能保清华。”
分进自动化专业后,我的专业排名在28名,而往年这个专业的保研名额只有19个,如果按照这样排名,我已经没有保研机会了,果然担心不是多余的。
分流之后,专业之间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绩点高的同学在同一个专业,导致那几个专业保研非常内卷,但是有些专业就不是很卷,我们专业保研最后一名的成绩可以去那些专业当第一。
奖学金比人多的情况也会出现。因为学校奖学金给每个院的名额是固定的,有些专业只有两三个人,只要不挂科,躺着就能拿奖学金。
大二的时候,我的绩点排名25,往前挪了几名。我要是还想够一够保研资格的话,可能需要卷点别的东西。目前我在做的竞赛有两个,都是国家级的。我还联系了一个导师,跟着他做科研。问题是参与科研或者竞赛项目挺花时间的,可能没有那么快出成果。
现在我的情况就是,卷也卷不赢,躺也躺不平。
我不怕考研,大不了就是往死里学嘛,我就担心好一点的导师已经被保研的同学选走了,留下的导师没那么好,那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后果。
你问我现在后悔选这个专业吗?其实我挺矛盾的。从绩点竞争的角度来说,我看到排名,会觉得压抑,但是从专业本身的学习来说,我又觉得挺有意思的,比如说参加了竞赛,做小机器人或者调整代码参数让小车跑得更好,当做出来东西的时候,就会特别开心。但竞争有时候会消耗掉人的热情。
张明见在进行车削加工。
我是西安的,一直在本地上学。当时报外地的大学,就还是觉得要出去看一看,挺开心的。但是好像出去了,就想回去,反正现在觉得更累了。
进入大学后,我每天都在学,虽然学习的效率不高,但真的很害怕干别的事情。明年到这个时候,我可能就开心一点了,不管能不能保研,至少算尘埃落定了吧,不会像现在,心理和生理上有一种撕扯。
我很羡慕那些在网上骂封校的同学,因为他们有校外的生活,但我好像没有,我的娱乐活动也就是玩玩手机、聊聊天。哎,想起来就感觉生活好压抑啊。专业分流前,我和原来的室友经常去欢乐谷,他们比较爱玩,就带着我,还挺有意思的,现在基本没什么活动。
当时高考完,我填报志愿有点草率,大类招生确实给了我一个缓冲期,比盲选专业要好很多。但只要有选拔机制在,就会导致竞争。有利有弊吧。
实施专业分流之后,学生的绩点确实变高了。大一分流结束后,我们学院曾经发布一条新闻,提到说,学院学生绩点在3.7到4.0之间的人数较没实行分流之前的4个院的数据,增加了8%,而我们作为竞争力最强的专业,平均绩点一跃成为全校第一。
我们专业往届保研的最后一名绩点是3.8,我们这一届实行专业分流的肯定不止。我猜测,可能到时候裸保(注:无竞赛无科研,纯靠绩点)的绩点要在3.92以上。不知道是不是意识到太卷了,我们学校办了两年大类招生之后,开始对工科试验班进行改革,虽然还是大类招生的模式,但是规模缩小了,部分专业不以绩点分流,直接入学选专业。
回看我的上学生涯,成绩似乎占据了全部。有时候感觉,我们好像竞技场上的运动员。但是有时候我希望自己不只有成绩。
其实这是一种社会评价体系单一化的表现。我身边有些同学还是蛮清醒的,知道每个人都会有闪光点,我也慢慢开始接受,去挖掘自己身上比较好的地方,这样才会在成绩没有那么突出的情况下,仍然不觉得自卑。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