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这不平凡的一年,即将步入辞旧迎新的尾声。只可惜,因为年底将至,工作之类的各种事情比较忙,所以在头条的更新也明显慢了许多。在看戏方面,除了几次走进剧院看的演出(毕竟买了票的),线上也是很久没有完整看过一部戏了。
最近看的一次完整的演出,是上个星期南京越剧团来我家这边演的新编戏,原创诗韵越剧《凤凰台》,由毕派小生李晓旭主演,讲述了诗仙李白跌宕起伏的人生和爱情。
全剧由李白那首著名的《登金陵凤凰台》出发,以大唐的兴衰沉浮为背景,通过李白与唐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在凤凰台的三次相会,来展开李白命运多舛的一生。
金陵古都的凤凰台,初次相会,李白不知他一见倾心的美人是当朝的金枝玉叶。二次相会,玉真锦衣华服,前来与另娶他人的李白告别。安史之乱,李白在乱世颠沛流离,玉真随天子离京入蜀。待烽烟平息,李白与玉真三次相会于凤凰台,感慨无限。昔日的盛唐已经风光流散,繁华零落。因此李白和玉真的这次会面,既是两人的永别,也是大唐即将开启的落幕。浮云蔽日,长安不见,唯有这凤凰台,凤去台空,江水依旧东流。
作为新编戏,我觉得《凤凰台》算得上制作精良。主题别具一格,以诗仙李白的独特视角娓娓道来。舞美精致淡雅,凤凰台、长干寺、朱雀桥、夫子庙……逼真的亭台楼阁,勾勒着金陵风雅情。演员虽然是青年班底,但无论是唱功、身段、扮相、演技,都十分在线。
然而,就评价而言,却是众说纷纭的。
有年轻观众说,原来越剧这种古老的艺术也可以这么美,这么吸引人。
也听见不少年纪大的观众说,这《凤凰台》看得叫人想睡觉,也就一些唱段比较高昂,做功身段比较激烈的时候,才有些看头。
这样的评价在我看来并不奇怪,类似的还有不少。
比如,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版越剧《梁祝》,有的观众觉得茅威涛老师的改编很有新意,也很贴合故事背景和角色本身。有的观众就认为,新版看不惯,还是原汁原味的范(瑞娟)袁(雪芬)或者范(瑞娟)傅(全香),这些老版本更好看。前者大多是青年观众,后者基本都是上了些年纪的观众。
比如,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新编现代越剧《云水渡》,由陈飞老师主演,最近也刚在绍兴柯桥首演。故事背景就是被誉为“国际纺织之都”的柯桥,以女主角柯鸿的人生际遇和奋斗历程为主线,讲述了柯桥轻纺业与中国轻纺城,在时代变迁中的蓬勃发展。
我一直很想看《云水渡》的全剧,但目前也没有机会。不过,这剧的海报,乍一看根本让人想不到是一部越剧,还以为是什么商业杂志的封面,据说里面还有姐弟恋的情节。陈飞老师在这部戏里,不是祝英台,不是刘兰芝,不是敫桂英,她以前饰演过的任何古装女子,在《云水渡》里都无影无踪了。这些都可谓是非常大胆的创新。
这在青年观众看来,肯定非常新鲜,而且首演以来,也的确收获了不少专业人士的好评。然而,如果让一些比较保守的老年观众来看,估计会觉得看不习惯吧。没有钗环水袖、折扇高靴,难保不会出戏。
包括我最喜欢的,也是越剧迷当中人气颇旺的王君安老师,也会有君迷称,相比王老师的新戏《柳永》、《桃花扇》等,他们还是更喜欢《盘妻索妻》、《玉蜻蜓》这些老戏。
再回到《凤凰台》,我觉得《凤凰台》之所以会遇到迥然不同的评论,不是因为演员或者舞台效果有什么问题,同样也是因为这出戏的故事主题。
想想一些老戏,《红楼梦》、《西厢记》、《梁祝》等等,在主题方面算是最脍炙人口了。
哪怕是旧社会里不识字的小脚老奶奶,也知道林黛玉没有和贾宝玉在一起,白衣出身的张生在崔老夫人的逼迫下,不得不告别莺莺求取功名,梁山伯和祝英台被祝家父母和马家势力阻拦,双双殉情变了蝴蝶。
再比如同样的经典越剧《祥林嫂》,当然也不是古装戏,但是演出于1946年的《祥林嫂》,其创作契合了时代的洪流,也契合了那时不少底层劳动妇女的人生。
还有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老师的时装剧《浪荡子》,首演于1947年。也是取材于当时上海的现实生活,小人物在花花世界中迷失堕落又浪子回头,具有鲜明的上海特色和时代启迪。
而《凤凰台》的故事,讲述诗仙李白的人生,这么大、这么远的人物,相比之下就有些阳春白雪了。
青年观众因为从小就主动或被迫地背诵过不少李白的大作,因此对李白多少也有几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但是对于年纪大的观众,或者对李白根本没多少了解的,可能就有点麻烦。
比如,剧中李白来到宫里,发现了玉真的公主身份,接着引出了李白与王维的恩怨。同时代的两颗诗坛巨星,同样在长安崛起,还有着共同好友孟浩然。可是两位盛唐的巅峰诗人,彼此却一生没有过交集,也一生都在针尖对麦芒。
比如,有一段是孟浩然赶赴李白婚礼的路上,与船夫的对戏,引出了当时其他几位著名诗人和他们的诗句,例如杜子美、王昌龄等,甚至连日后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郭子仪也提了一笔。
这么看来,在文化历史方面没点儿素养的,看《凤凰台》还有点困难。
而且,里面虽然也有年纪大的观众照理会爱看的感情桥段,但李白和玉真的感情纠葛,也是被放在了大唐的大背景下。两人是因为时代的沉浮而意难平,而并非像陆放翁家里婆媳不和那样接地气。
或许因为这些,才导致《凤凰台》也收获新老观众的不同评价。
其实,我觉得新编戏这个现象,本身肯定是好事。
老戏经典,固然要好好珍藏,好好传承。但是,观众永远会有更年轻的,那些对老戏格外热爱的老观众,终究会有越来越老去的时候。越剧这门艺术,其实说老也不算特别老,从诞生到如今也就一百多年,理应开拓更多新局面、新气象。
有句话说:“新戏要老,老戏要新”。戏曲的确应该是迎新而不辞旧。
因此,我们对于新编戏,不论是古代题材,还是现代题材,都应该给予更多的宽容,多给各大院团一些时间和空间来摸索,探寻出更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同时也不失传统根本的新剧目。
作者@幽兰妲,一个喜欢写点文字、喜欢戏曲的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