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对李宗伟的视频啊(里约奥运林李大战最后一球,李利用林习惯击败对方,打破心魔)

林李大战有很多场,林丹赢得多,李宗伟也有胜利。但遗憾的是,大赛赛场上的李宗伟似乎着了魔,几乎没有胜过林丹。

为数不多的其中一次胜利,还要数里约奥运会。

林丹对李宗伟的视频啊(里约奥运林李大战最后一球,李利用林习惯击败对方,打破心魔)

双方战至20-20,随后随着林丹的一个出界,李宗伟一个精彩绝伦的假动作劈吊斜线,比分定格在了22比20,史诗对决落下了帷幕。

李宗伟激动得不能自已,先是双膝跪地,捂面哭泣。而后一跃而起,双手握拳庆贺,仰天长啸。这一举动,足见其欢喜的程度——至少在后面的决赛再输给谌龙的时候,他并不沮丧,只是淡淡的擦擦汗,嘴里念念有词,仿佛已经没有遗憾。

林丹对李宗伟的视频啊(里约奥运林李大战最后一球,李利用林习惯击败对方,打破心魔)

是的,多年克制自己的宿敌终于在大赛上面被自己击败,以这样一场胜利来结束自己的奥运之旅,也不枉此生。至少,李宗伟终于赢了一次,林丹也输了一位可以输的,值得尊敬的对手。

而林丹也走了过去紧紧抱住了李宗伟,两个人久久相拥。而后耳语了一番,交换了球衣。

我想当时的林丹,心里再怎么不甘,对于最后李宗伟取胜的一球,应该是服气的。虽然当时视频的解说员龚伟杰和童可欣都表示,林丹是“脚下一滑”

林丹对李宗伟的视频啊(里约奥运林李大战最后一球,李利用林习惯击败对方,打破心魔)

但这个解说实在是非常业余——因为微上曾经有一个非常棒的一个视频,总结了林丹对李宗伟的关键分“杀手锏”——推挑李宗伟正手底线。

李宗伟几乎在所有的世界大赛里面都吃下了这一招,包括11世锦赛决赛、13世锦赛决赛、14亚运会半决赛的关键分。

林丹对李宗伟的视频啊(里约奥运林李大战最后一球,李利用林习惯击败对方,打破心魔)

李宗伟在回林丹后场高球的时候,往往习惯性的杀球到下压或过渡直线,球路完全被林丹抓死。上述的大赛回球,全部如此,被林丹习惯性的回球成功,并且因为球路单一、质量不高,频频被林丹以此战术获得主动。

正因为是下意识的回球,所以李宗伟很难改变这一习惯,无论回球下网还是成功,都是林丹占据主动,要么直接因为李失误得分,要么回球质量很高,让李陷入被动。

林丹对李宗伟的视频啊(里约奥运林李大战最后一球,李利用林习惯击败对方,打破心魔)

视频对李宗伟应对这一线路的结论:

林丹对李宗伟的视频啊(里约奥运林李大战最后一球,李利用林习惯击败对方,打破心魔)

而在16奥运会林李之战的最后一球,林丹照例执行这一球路,三次推挑李宗伟正手底线,前两次李宗伟还是回以直线过渡,然而最后一次:

林丹对李宗伟的视频啊(里约奥运林李大战最后一球,李利用林习惯击败对方,打破心魔)

可以说这一球林丹没有拯救成功,主要是因为想当然的认为李宗伟还是正手斜线。但老李头学乖了,劈吊斜线,林丹预判失误失去重心,完全丢失了二次启动的时间,比赛终结。

利用对方的习惯赢得胜利,无疑是很强悍的一种表现,就像林丹多次对李宗伟的球路吃得通透而取胜一样。

但很可惜,这一完结了多少年关键分正手底线恩怨情仇的回合,绝大多数媒体报道对这一球的描述都是“林丹脚下打滑”“踩到汗水”“冥冥注定”云云。

林丹对李宗伟的视频啊(里约奥运林李大战最后一球,李利用林习惯击败对方,打破心魔)

作为一个曾经的业余爱好者,我很知道不良的习惯对得分的负面作用。

比如说,笔者经常性的发小球然后上网,但是时间比较靠前,一般都是预判对方会回什么球。这样的好处是如果判断正确,就能极大地占据主动。但错误的话,就会让对方预判出我的动向而击中己方的空档,直接得分。

关于这一球,放大视频局部并慢放林丹的动作,也能看出来林丹的最后一步鞋底并没有打滑,而是严重受限于体能枯竭对抓球路的依赖,可以说几乎没有考虑过这一球的线路会在意料之外,预判失误后,已没有足够的体能及时调整重心做二次启动。

所以至少在这个球上面,我想林丹一定输得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