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被承包成为产业链(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出炉,职业教育信息化前景如何?)

继续教育被承包成为产业链(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出炉,职业教育信息化前景如何?)


作者丨陈成
编辑丨王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鉴于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新形势,职业教育信息化转型亟待加速,主管部门也对此做出了新要求。

11月4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工程院、全国工商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启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专项培养计划”)。专项培养计划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计划到2025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

“专项培养计划”明确了四项重点任务,分别是校企联合实施学徒培养推进招生考试评价改革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助力提升员工数字技能。面对至少20万名现场工程师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育信息化如何与之相辅相成?

01

“专项培养计划”出炉,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

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相关领导早有表态。今年8月在天津召开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整体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级,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会后发布的《天津倡议》强调,“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技能、绿色技能培养”。

不难看出,信息化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要点,但其究竟要朝着哪个方向发展?“专项培养计划”中的四项重点任务指明了方向。

首先是校企联合学徒培养,其与现代学徒制密切相关。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倡导学校、企业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联合传授,有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目前高职院校依然面临“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瓶颈。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是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与知识教学直接还没有实现平衡。之于上述情况,教育信息化是打破瓶颈的有力方案。

校企联合学徒培养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密切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这一培养过程具有高度针对性,强调个性化教育培养方案。借助教育信息化,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分析学生特点与学习状况,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实现“一人一课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招生考试评价是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又一重点。专项培养计划要求,完善“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根据岗位人才需要,校企联合招生。开展职业能力评价,设立淘汰机制,实现动态择优增补。职业能力评价结果作为入职项目企业的定岗定级定薪参考。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招生监督管理机制。

此前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要加强国家题库建设,建成具有征集试题、研磨审校和统计分析等多功能、全流程的信息化系统。落到职业教育招生考试评价改革,这一底层逻辑是可以复用的。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职校可以提高考试评价效率,提升安全性,确保招生考试评价公平公正。

继续教育被承包成为产业链(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出炉,职业教育信息化前景如何?)


双师教育是一种教育和科技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一位教师在网络上进行线上的教学,另一位老师负责线下的学生互动。在“专项培养方案”中,要求项目企业选派具有教学能力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学徒培养,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岗位实践教学,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

考虑到校企之间存在通勤距离,企业人员受限于生产活动安排也很难亲赴学校,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打破这一局面。今年1月,中央电化教育馆公布了108个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成果案例,展示了信息化手段对于职业教育的改变。比如嘉职院城市建设学院专任教师贺会团主的“基于职教云和BIM虚拟仿真的多维度协同教学创新与实践”,该案例中,学校将《建筑工程预算》课程与云平台、BIM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融合,由多个教师团队联合进行课程开发,为职业教育学生打造浸入式互动学习新模式,借助现代虚拟仿真技术让传统教学立体化、直观化;又如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利用5G网络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虚实结合的新型实训项目,让学生进行仿真训练,提高了学生动手参与的兴趣,增强了操作能力。上述案例只是教育信息化的冰山一角,而采用线上 线下混合教学的形式,教学安排必然更加便利。

最后是提升数字技能,这不仅是“专项培养方案”的要求,同时也是市场的客观需要。广义上说,数字技能是指数字设备和软件操作、信息与数据素养、数字安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相关技能。如今很多企业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了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办公自动化和生产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当前的现状是,数字化新职业人才供给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对专业化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速,技工院校对企业需要的专业化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不足,人才链和产业链出现脱节。传统产业普通技术工人过剩,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形成技能人才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

为对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需求,未来职业教育将按照企业需要协同开发培训资源,建立体系化的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填补市场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院校需要根据企业运行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授课方式,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开展入职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和数字化能力提升培训。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将需要学习大量的数字化职业技能,而教育本身也将大量采用信息化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提供高效的职业教育。

总的来看,完成“专项培养计划”提出的四项重点任务,离不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支持。而后者的实现,不仅需要学校和主管机关参与,也需要相关企业贡献主观能动性。从部分企业最新动向中,我们也能一窥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02

职业教育“水大鱼大”,信息化升级大有可为

我国拥有庞大的职业教育规模,教育部数据显示,中国共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超过2915万人。艾瑞咨询预计,到2023年,我国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两个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将增至3671亿,复合增长率高达15.3%。另据德勤研究预计,到2023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在线教育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快速扩大。

受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消息提振,职业教育信息化概念也大为活跃。此前,我国教育信息化重点投资建设领域为小初高阶段学校,设备普及率较高,现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实训教育成为了下一个教育信息化风口,不容相关企业错过。

尚德机构早在2014年便实现职业教育线上化转型,2018年在纽交所上市。成立至今,尚德机构推出了直播、录播、AI估分系统、在线题库、智能备课系统等应用,学员学习和老师备课效率均获得提升。作为最早投入在线职业教育的企业之一,尚德机构目前专注于成人职业与学历类考试、技能培训等在线职业教育业务,为学员提供490种科目、超过10万节课程,累计服务全国上百万学员。2022年二季度,尚德机构实现营收5.55亿元;净利润达1.1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18.9%,连续五个季度实现盈利。尚德机构近来优异的表现说明,职业教育信息化未来有着广阔空间。

继续教育被承包成为产业链(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出炉,职业教育信息化前景如何?)


除教学过程外,职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也存在信息化需求,云计算在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11月,阿里云发布了面向数字经济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数字实践平台”。该平台基于企业数字经济相关的岗位技能要求,通过AR/VR、模拟仿真、云原生等前沿技术,结合线下的实物操作,辅助基于知识图谱的过程评价,将学生的能力模型客观、完整地呈现出来。目前,“数字实践平台”已服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淄职业学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近百所院校。

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意义,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陈丽娟表示,“在职业教育发展上,需要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升级的需求。无论是科研人才培养或产业人才培养,都需要以智能技术驱动数字实践和教学创新”。

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教育体验同样备受关注。作为实时互动API平台专业服务商的声网,已在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域抢占一席之地。声网职业教育负责人邰伦裕指出,线上直播互动将成为职业教育机构进军红海的核心破局点。

线上直播互动玩法虽然能够有效帮助职业教育机构提升运营效率。然而,职教机构线上直播场景非常复杂,对于直播的流畅度、高画质、稳定性都有较高要求。同时,职教机构普遍还有内容加密、防盗录、进行多样化鉴权等版权保护需求。

针对上述痛点,声网提出了线上直播互动解决方案,用一套SDK就能满足不同职教场景不同延迟等级的音视频服务,帮助机构提高线上化直播互动效率和体验。据反馈,声网提供的解决方案帮客户降低了66.7%以上卡顿率,提升了学员线上互动学习体验和在线时长,进一步提升了25%以上的学员转化。

上述三家代表企业从不同维度展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首先,在线教育等信息化手段将会更大规模地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内,越来越多课程将采用线上授课,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将更多地由人工智能等技术参与;其次,如何使在线职业教育体验更好、更安全成了另一个竞争方向;最后,职业教育的实践过程同样会迎来信息化,云平台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将让仿真训练更加普遍。随着仿真训练的大规模使用,学生的实践过程将更加安全便捷。

此次“专项培训计划”的出台对于相关企业是一大利好。为实现“专项培养计划”的目标,需要大量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双师教育等模式,这些教育模式需要整合多方资源,摆脱时空限制,为提供相关产品与服务的教育信息化企业创造了发展机遇;同时,职业培训实践也将更多采用基于云服务的实践平台,云计算相关企业也获得了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