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刘美琳、吴文汐 广州报道
中国区域经济根植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也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变化密切相关。
10月13日,上海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华杰在会上介绍,上海交通将主动先行,一方面积极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不断增强上海面向国际、国内的辐射力;另一方面引领构建长三角一体化交通体系,全面融入国家立体交通网,支撑打造国内强劲活跃增长极。
“交通先行”的背后,是我国区域发展思路发生深刻变化。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上升到超过18%。与此同时,中国以城市群为主导的路径逐渐清晰,新型城镇化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综合来看,我国19个城市群集聚了全国70%以上的人口和80%以上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相对单个城市,城市群能够在更大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从而使得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都能获得益处。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心城市不断地吸引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形成强大的“内聚力”,使其发展更迅速、更完善;中心城市的技术、资金等迅速向周围地区扩散,使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扩大。再加上更大范围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入,周边地区的经济得到稳固并逐步发展起来,缩小与中心城市的差距,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起飞。
未来,在中国迈向中等发达国家进程中,城市群建设将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1000个1万人的小城镇与1个1000万人的超大城市,虽然城镇人口总数是一样的,但功能和地位截然不同。”秦尊文表示,城市能级提升的背后,是量的积累带来质的变化。
因此,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增长极快速崛起,将对于释放我国经济发展动能带来重大影响。
中国城市群的路径演进
2006年“城市群”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2013年以来中央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正式下发,拉开了跨省城市群规划的序幕。
此后多地城市群规划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炉,直至“十三五”规划对中国城市群格局明确定调,重点发展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在内的19个城市群,从“一群城市”迈入“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清晰。
根据2021年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将分类推动城市群发展,“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全面形成,城市群承载人口和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长江中游城市群在内的五大国家级区域增长极,将担负起我国东西南北中五大经济发展核心引擎,共同引领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在此过程中,城市群的发展路径有相似之处。
民盟中央经济委副主任冯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五大城市群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是核心城市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形成现代化都市圈,再联动城市群,进而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比如,京津冀城市群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探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人口经济密集地区有序疏解功能、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的路径模式。
另一方面,区域发展战略将培育出强劲活跃的增长极。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这两大城市群发展迅速的底层逻辑,就是遵循城市化规律,践行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
例如,广东省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代表。秦尊文指出,正是在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的带领下,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迅猛。
江苏省则是充分发挥都市圈、城市群带动作用的代表。早在20年前,江苏省就在全国率先编制了苏锡常、南京 、徐州三大都市圈规划。“当时每撤销一个建制镇,省财政都给予资金奖励。” 秦尊文说。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十年间,随着城市群发展趋于成熟,一些不均衡的情况也开始显现。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平衡,一是城市群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另外,当城市群内部一体化程度较高,而其他区域相对滞后,还会产生城市群外部的不平衡。
在秦尊文看来,第一种不平衡在城市群的初期广泛存在,合乎城市群发展演进的自然规律。“因为任何一个城市群早期都会有一个极化阶段,即中心城市率先发展,的确存在‘一树独大’的问题;但在城市群一体化加速之后,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逐渐增强,虹吸效应就会减弱直到消失。”
相比之下,第二种外部不平衡的情况较为突出。不过,随着不平衡情况的解决,我国区域经济也将迎来更高水平的发展格局。区域协调发展也将打造强劲活跃的增长极,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秦尊文认为,未来可以在五大一级城市群中,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内部一体化,加上沿海三大城市群,共同加强对中西部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从而形成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平衡”;同时发展更多的二级、三级城市群,发挥其在省域内的带动作用,促进各省区范围的“小平衡”。
五大增长极崛起
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重大战略引领作用持续显现。
从经济总量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总量(2021年末)依次为9.6万亿元、27.6万亿元、10.1万亿元、7.6万亿元、9.7万亿元。整体而言,五个城市群GDP总和达到64.78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57%左右。
人口方面,2015-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京津冀近3年人口增量领跑全国,分别年均增长142.2万、100.9万、87.3万、63.8万、42.7万人。由此可见,五大增长极的崛起不仅使其成为经济的重心区,更带来了人口集聚,从而带动和引领区域的发展。
冯奎认为,这五大城市群之所以能作为五大增长极,经济总量以及各自在全国经济份额中的占比是重要因素。此外,它们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能力性强,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有相对均衡的地理分布,各自有开阔的腹地空间,这也是这些区域被称为增长极的原因。
其中,长三角城市群GDP达27.6万亿元,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层次结构最合理的城市群。截至2021年末,长三角已有8座城市跻身万亿GDP俱乐部。目前,长三角已构建起上海、南京、苏锡常、杭州、合肥和宁波6个都市圈。
京津冀城市群GDP为9.78万亿元,其整体创新水平无论是在五个城市群中还是对比全国各板块,都处于领先水平。已有数据显示,在2018年时,京津冀城市群R&D经费投入比重已经“破3”,达到3.1%,其中北京高达5.7%。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制造业发达,拥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个万亿GDP城市。值得一提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城市群,截至2021年末,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高达87.5%。
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西部、中部地区的代表,地理区位特点突出。成渝双城经济圈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长江经济带中段,“承上启下”功能凸显。
总体而言,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城市群起步早,已发展出较成熟的城市群形态,作为重要动力源的引领作用强劲。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则在近年相继崛起,步入快速发展期。
虽然从经济总量上看,成渝双城经济圈与其他城市群还存在一段距离,但重庆和成都两个核心城市都是人口规模超2千万的超大城市,经济、产业均表现突出,在一体化发展下将对周边城市释放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五大城市群中面积最大。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长江中游城市群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起到了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中心枢纽作用,这也是它在五大城市群中与其他城市群不同的方面。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具有节点作用,通过长江经济带,能够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剑指世界级城市群
放眼五大城市群的未来规划,发展目标清晰,分工定位上又有所不同。
陈耀指出,五大城市群在地理区位上构成了“T型”结构,其中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双城经济圈三个城市群三者在长江经济带上分别作为龙头、龙腰和龙尾,发挥不同的作用。例如,上游的城市群要引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游的城市群要发挥连接上下游、形成联动发展的作用。这三个城市群要从这一角度增加定位和作用。
进一步讲,各大城市群在产业发展上的分工亦有差异。产业分工协作使各城市能够在城市群发展中找准特色定位,实现优势互补。
例如,长三角城市群提出建设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长三角城市群以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等产业为核心,产业优势集群正在加速形成。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1/3、汽车产量占全国1/4、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
长江中游城市群则提出了建设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长江中游城市群以钢铁、汽车等传统工业为基础,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为支撑,具有打造世界级规模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潜力。
秦尊文分析认为,长江中游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场主体数均仅次于长三角,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在国内市场体系中处于枢纽地位,内需潜力巨大、市场空间广阔,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区域。“当前,沿海地区和国外市场要素正在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利于发挥其比较优势,吸引海内外市场要素转移,加快国内市场枢纽建设。”
五大城市群还将在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上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双城经济圈这些年一直遵循规律吸纳和承接来自东部和海外的产业转移,这是中西部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对于优化和调整中西部产业结构,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而言是一个重要举措。”陈耀表示。
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中国城市群经济占比优势显著,其中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成熟,有望进一步发展成世界级城市群。近年来,以上三大城市群均将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作为目标。
在冯奎看来,中国的城市群论GDP、人口总量、面积等指标在世界上靠前,但人均产出指标、创新能力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上还有较大进步空间,特别是生态容量有限,土地等刚性约束明显。城市群发展不能再通过外延式扩展拼规模、拼体量。长三角城市群在规模体量上已完全具备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条件,但能否真正成为一流方阵的成员,要在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上有实质性的突破。
接下来,中国城市群如何向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首先要有世界级城市,这是世界级城市群形成的逻辑起点。”秦尊文分析,例如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最有可能成为世界级城市的是武汉,武汉必须发挥好科创资源、区位交通以及承担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分配履约等业务的优势,还要面向全球引育人才,多措并举,先将武汉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带领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在此基础上,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一步一步地迈向世界级城市群。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